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教育   342篇
科学研究   80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40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4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网络出版物的缴送与长期保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保障是网络出版物缴送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解读国外网络出版物缴送立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网络出版物缴送过程中的缴送范围、缴送方式、缴送时间、缴送格式、限制利用、缴送费用等实施细则,建议我国尽快将网络出版物纳入法定缴送范围,明确界定网络出版物的缴送范围及缴送主体,制定网络出版物缴送工作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82.
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露  闵庆文  袁正 《资源科学》2011,33(6):1060-1065
澜沧江中下游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古茶树资源丰富,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树龄最长的千年古茶园,保存大量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古茶树资源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茶叶的种质资源,还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具有承继茶叶起源与茶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但近50年来的人口增长、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古茶树资源面积不断减小,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现有研究资料分析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的现状,认为其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古茶树资源具有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包括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并可以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  相似文献   
83.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8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文科综合组考古类4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根据专业特点和中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生评教委员会督查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规章制度管理、校内整合与校外联合、信息化管理、实验运行经费管理等机制,保障了实验教学中心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85.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新管理思潮与方法,如何使非遗档案成为助力民族紧密团结与繁荣发展的"知识资本",是知识管理理论范式下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文章将知识管理与非遗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从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组织与存储、知识创造与共享三个层面,探讨其在非遗档案领域的应用问题,为非遗档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86.
军供粮稻谷的储存期较短,在仓房条件气密性一般,粮食水分较高的情况下,粮食储存品质变化快,虫螨数量多危害大,实仓试验应用低氧充氮绿色储粮技术,对玉米象、锈赤扁谷盗、书虱有较好的杀灭和防治效果,且对储粮品质的保鲜有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87.
文章选取香港新界北区的粉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客家文化社群在粉岭的历史沿革,分析以崇谦堂、联合墟、粉岭戏院为代表的农村社区是如何实现公众民主参与和文化资源共享的,并考察文化政策、文化组织、民间社团、科研机构合力传承和推广客家文化的现有成果。透过全球化与都市化背景之下农村传统文化社区的转型,客观评价客家文化保育的当代价值,即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用以抵抗全球化带来的单一化与平面化。  相似文献   
88.
中国的矿冶遗产无论是青铜矿冶遗址还是铸铜作坊遗址都有着十分丰富的遗存。夏、商、周时期,青铜冶铸的专业化生产对于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古代城市遗址中发现的各类铸铜作坊遗址,无不验证了中国青铜遗产与古代城市文明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作为兵器、礼器的各类青铜器,在早期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政治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是承担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汉代以后,青铜器具依然独领风骚,带动了一拨又一拨的文化浪潮,华夏文明也正是在这些文化浪潮的推动下得以连绵不断,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89.
嵇康养生论包含着丰富的"形而上"的哲学内容。在神仙论上,他接受汉代自然元气论,以之探讨成仙、长寿的问题,认为神仙不可学得,长寿却可实现。在命运论上,他认为人应该配合"天命",无心无意地清虚、养神、毓形,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之理",则长生就可水到渠成。在形神论上,他主张形神兼养才有益于养生。而最终他超越技术化的养生,主张要遗忘生死,在音乐山水中体会与天地自然合一的生命情怀,达到"至乐"的境界,是为境界论。因此,嵇康的养生之道并不肤浅,而是有着玄学特点与玄学意义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