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614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691篇
教育   151139篇
科学研究   8539篇
各国文化   1147篇
体育   7803篇
综合类   3708篇
文化理论   1468篇
信息传播   24915篇
  2024年   1470篇
  2023年   5795篇
  2022年   1384篇
  2021年   1751篇
  2020年   2593篇
  2019年   2746篇
  2018年   1449篇
  2017年   2444篇
  2016年   2623篇
  2015年   3601篇
  2014年   11314篇
  2013年   7933篇
  2012年   9825篇
  2011年   13659篇
  2010年   14510篇
  2009年   14488篇
  2008年   14425篇
  2007年   13279篇
  2006年   14631篇
  2005年   13281篇
  2004年   12680篇
  2003年   12060篇
  2002年   7838篇
  2001年   6123篇
  2000年   3586篇
  1999年   803篇
  1998年   598篇
  1997年   451篇
  1996年   348篇
  1995年   273篇
  1994年   239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983.
如今的读者,谈起王安忆的作品,更多的人可能谈得是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长恨歌》、是新近出版的《富萍》,是《我爱比尔》或《纪实与虚构》。而对于她80年代初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已很少有人再提及,它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然而,这是王安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应当说这是一部在新时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小说。小说通过一个69届初中生雯雯的眼睛,按时间顺序写了她对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从公私合营、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在小女生雯雯的眼里,许多东西都是懵懵懂懂、不可…  相似文献   
984.
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因此,要求出版活动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从理论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是一致的。出版物适应社会需要,出版物就有社会效益,同时出版商也就有经济效益;不适应社会需要,出版物就没人购买,也就谈不上社会效益,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因此,没有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好的出版物,也没有经济效益好而社会效益不好的出版物。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种理论就不一定通行。经济效益是单一的,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社会…  相似文献   
985.
986.
“说新闻”式风格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群 《新闻传播》2002,(6):46-46
  相似文献   
987.
石宗源 《传媒》2002,(8):4-6
这次会议是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又是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六大的形势下召开的,因此,这次会议很重要。会议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报刊管理工作的全局,加强监管,促进繁荣,为党的十六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88.
王虹昭 《传媒》2002,(8):22-23
一个电视台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的访谈节目上,因此,一些高水平的谈话节目,比如央视的“淡话”,每一次观看,我都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全新的资讯和精神,我喜欢其中的文化和知识含量,喜欢其中的思想锋芒,甚至是主持人的口才和个人魅力。因此,我在观看“鲁豫访谈”之前,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因为凤凰卫视的这个主打节  相似文献   
989.
陈立生 《传媒》2002,(12):35-36
新闻传播界的“职业规范化”所应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不过我这里主要指新闻的采集、写作(制作)、出版(播出)等过程中的规  相似文献   
990.
常庆 《当代传播》2002,(5):50-52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Kurt Lewin)在1947年发表的关于家庭购买行为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许多学者受此启发,研究后认为,“把关人”能够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这就是说,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每一位传播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同时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把关人”理论对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流程中的地位的重视。50多年后,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把关人”理论是否还能站得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