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主持人语     
乾嘉时期史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尤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前大有推进。在这里,我们郑重地提出"乾嘉时期史学"这一新的概念,它与以往习惯使用的"乾嘉史学"的概念是有不同的内涵的。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时期以考证学盛行著称,学者们由考经而考史,专注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实考  相似文献   
112.
从伦理反思的视角来看,乾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传统伦理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哲学作了新的拓展:首先,通过批判理学的本体论的德性伦理学,将道德根源建立在生活形式所凝结的礼之上;其次,主张自然人性论,提出节性说,反对以先验性善为基础的复性说;第三,主张道德评价的标准放在外在的行为规范上,注重行为的后果;第四,不以"成圣"而以守礼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乾嘉思想的伦理向度是理解中国现代性发生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3.
苏裕民 《档案》2013,(2):37-39
一,吴栻遣著概况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坛,被誉为"甘肃三吴"(秦安吴澄、狄道吴镇、碾伯吴拭)之一的吴栻,一生所作诗文内容丰富,遗憾的是他一生清贫,著述无缘付梓.书稿传之曾孙吴化洽时,才斥资到兰州刻版印出《云庵杂文》《云庵赋革》《赘言存稿》《云庵四六文革》四部书籍,遂赠送亲友,其余无力再付梓."文革"中,所刊印版及其书籍被视为"四旧"而焚毁.时至1999年,吴化洽之孙吴景周,不顾年迈(时72岁),开始整理家存的吴栻遗作.  相似文献   
114.
晚清时期,伴随时局变化,学术也发生了转向,基本呈现出汉学由盛而衰、今文经学大兴、理学中兴而衰败的学术格局。透过科举考试来审视这一学术转向,不仅可以发现科举考试与学术转向之间有紧密关联,而且可以给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个新颖视角。  相似文献   
115.
张晨怡 《历史档案》2006,5005(1):88-91
程朱理学作为元明以来的官方哲学,在清代已呈衰落迹象。清初,在康熙帝的大力提倡下,程朱理学也仍然居于学界的统治地位。然而,自乾嘉汉学兴起之后,清代学风发生转变。许多士人往往只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才诵读程朱的著述,一旦考中,就将它们束之高阁,转而研习汉学诗赋,以博取在学  相似文献   
116.
黄丕烈是乾嘉时期的藏书巨擘,他通过地缘、业缘、师友、同年、姻亲结识了90位士人,不仅促进了书籍的交流,使得各个地域、各个藏书中心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促进了书籍的利用,发挥了藏书对学术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藏书与学术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7.
《选笺证》是清代一部重要的《选》学作。胡绍烘接受了乾、嘉时期的声韵训诂理论并将声韵训诂法推广运用于笺证之中,使《选笺证》于《选》学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8.
乾嘉时期,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高峰,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袁枚所推动。袁枚,又称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乾嘉三大家之一的他,除了在政治、文艺方面的贡献外,不受世俗眼光的限制,坚持"有教无类",使很多女弟子和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形成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文化的高峰。以随园老人开展的女教为例,探索这一时期江南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对其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9.
乾嘉时期的学术赞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学术的发达,一方面有赖于学者自身的努力,把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研究和著述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研究的目的而求助于官府或私人的资助。因此,研究乾嘉学术,不能不研究与学术有关的赞助人,不能无视我国制度史上一项很特别的制度———幕府制,不能不对卢见曾、朱筠、毕沅和阮元等人的学术赞助对乾嘉学术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给予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0.
乾嘉之际的诗坛,中下级官吏诗人群是主要的也是成就最大的创作集团,打破了由台阁诗人主导诗风的状况。这一情形的出现,是古典诗歌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清代诗史自身的重要变化。它不仅揭示了诗歌创作力量核心从庙堂的向下转移,更引发了诗歌内涵、诗歌精神的整体变化,其诗史意义可谓大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