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工 《中学教育》2005,(11):23-26
就像一位美国汉学家所说的:中国人,中国社会都在鲁迅的书里。毫无疑问,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则是这笔遗产中最丰富的矿藏。因此,当我们关注“目前的教育”,讨论“做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便不能不到鲁迅留给我们的“丰富矿藏”中寻找精神资源。[编按]  相似文献   
22.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2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已经提及,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它们继续深化和发展。本文将从对儒学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剖析、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对白话文的提倡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4.
25.
现代性含义的多值性,内含着对现代性理解上某种先在的片面性倾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现代性选择"方案"。在这一现代性"方案"中,也先天地存在着"整体性反传统"的内在缺陷,"五四"学者对传统的激烈偏执性否定和后来的某种程度的反思、调整,表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种现代性悖论。  相似文献   
26.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自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三天起,就有人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然而直到五四运动已满90高龄的今天,后学对其性质仍无定论,这固然表明了五四自身的丰富性无法被任何人征服,人们只能通过阐释不断寻找进入的方式.但同是岁月的磨蚀和阐释得累积也使其出现了日渐模糊甚至隔膜的趋向.譬如就五四运动的内涵而言,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一场民族民主运动",但究竟是反帝爱国还是科学民主,就有各视其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7.
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弘扬人的文学和思想解放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爆发后,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平等自由的思想和“人”的理念在中国的盛行使中国女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是同男人一样平等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男人的寄生物。因此一个个受过新思想的女性纷纷冲破旧家庭、旧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28.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1910-1996)诞生一百周年。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文化巨人.以他优秀的话剧剧本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话剧这一西方引进的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并赢得了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普遍喜爱。  相似文献   
29.
纵览语文教育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历史,有两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尤其引入注目。一是被称为中国文化轴心期的先秦百家争鸣,二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或日白话文运动。基本上在较短的时期内颠覆了整个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导致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30.
五四时期的史学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从观点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五四时期史学既是20世纪初提出的建立新史学的要求的真正实施,也是在中西学术交融的热潮中史学转型的真正开始。其中,建立以培养史学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新的教学和研究机构、设置新的教学讲授课程、成立历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性的研究所或研究院等现代史学所要求的相应举措,都是五四时期中国史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