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深刻影响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简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尤以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为例,论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渗透着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32.
五四新化运动所提倡的反传统思潮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对该问题的考察,作提出了对中国画如何面对传统和异质化、它的未来发展趋向和关键性动因是什么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33.
“前疑古时代”是指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学术的新的发展变化为“疑古时代”的出现做了先期准备,其表现为:首先,中国学术逐步走出传统经学的老路,并逐渐打破对孔孟之道的迷信;其次,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学术和对于古史认识的新理论渐趋成熟;复次,地下考古资料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极大地扩展了学术界的理论视野。到了20世纪20年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大变不可的地步,无论从研究方法上,抑或是从研究资料的准备上,都为疑古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34.
胡适故居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名与字,都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学说。  相似文献   
35.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全盘反传统这一问题,学术界有过长期激烈的论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不确切,更不能说是激进反传统、“全盘化”反传统。  相似文献   
36.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到抗日战争爆发,在近加年间,中国新文化人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历史大变动.开始是个性解放思潮的高涨,"人的觉醒"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紧接着是社会的历史性变革的到来:"五卅"运动、农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极大地吸引了全社会的注意,然后是国共分裂、十年内战,以及日本帝国主义越来越猖狂的侵略行径.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弥漫在中国乐坛上的,早已不是<玫瑰三愿>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前所未有的悲愤和焦躁不安.  相似文献   
37.
陈辽 《全国新书目》2010,(21):66-66
《三人行》以主要篇幅,比较研究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三圣"。蔡元培是新思想、新思潮的毕生"护法者"。他视劳工为神圣,他到北大的第一天,即向身份卑微的校工行礼。此后,他每天进学校  相似文献   
3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在中国迟到的反应,是人类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曾经发生过的文艺复兴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个运动的宗旨近乎一致,都主张恢复和发扬古典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其次,这两个运动的表现特征近乎一致,呼唤人性的复苏,表现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极大热情及向神学(儒学)权威的大胆挑战,高举“市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大旗,开创民众文学艺术的新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转型的开端,它的真正意义,是向世界昭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和生成,以及告别古典主义时代而向现代社会进化的全面启动,彻底实现现代化的使命,需要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39.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40.
人物介绍     
《档案与史学》2014,(9):3-3
郭沫若(1892-1978)。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曾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后弃医从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起建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了新诗集《女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