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5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卓有成就的双语作家.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可以说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创办、编辑有<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天风>等刊物.著有<开明英文读本>、<剪拂集>、<大荒集>、<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当代英汉辞典>等,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他曾经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因此,他在自己的编辑出版活动中,注重版权保护实践经验,并运用现代中国版权观念和法律制度,努力维护自己的著作权益,并成为著作者版权利益维系的一个实践典型.  相似文献   
122.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积极投身于上海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并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委托,远赴欧美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工作.中共在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时报>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救国时报>关于陶行知抗日救亡活动及其主张的宣传,体现了双方在民族救亡运动上的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123.
作为一个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林语堂以精纯娴熟的英语向西方阐述着中国和中国人,架起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京华烟云》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此举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4.
《中国职工教育》2009,(7):48-48
据《学习时报》报道,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个以人为目的,关心人、尊重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健全的充满爱心的社会。如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弗洛姆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人,是一个为人的真正需要服务的社会,人的价值高于一切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25.
《学习时报》刊文认为,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追求。有了这种寄托与追求,即便一生坎坎坷坷,照样是天天笑迎日出,夜夜乐观星现。退一步讲,就是遭诋毁、被打压,也照样是淡然自然,静气平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住所。有家是幸福的。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习俗及文化中,家庭内部应是和睦、和谐的,应有“亲亲”原则的,这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的确是一座幸福的堡垒、避风的港湾;朋友是同一个灵魂寄托在两个躯壳之内的人,是平居可以共道德、缓急可以共患难的人。朋友是如古人所释:“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似诗人所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相似文献   
126.
《传媒》2009,(9)
"恶人"在云南话中,既有能人的意思,也有不近情面之人之意. "报业恶人"之绰号和"防火防盗防老孙"之调侃的孙学敏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以"铁腕"改变"温吞"的报社气质,并勇于在报业大战中"亮剑";有"报业斗士"之称谓和"这人是为报纸而生"之评价的孙学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报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精神,对报纸事业孜孜不倦.在其带领下,<都市时报>过关斩将、一报倾城,<昆明日报>也在向"中国西部最好的党报"前进.  相似文献   
127.
二十世纪90年代,《自由时报》凭借其财团背景打破由中时、联合两大报团争霸的格局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苹果日报》带来的图像化冲击,《自由时报》迅速调整策略,其"苹果化"的趋向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28.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9.
社会底片     
《新闻世界》2009,(6):4-5
  相似文献   
130.
"时报世界华文广告奖"作为华文广告人的平台,提供创意挥洒空间,以华人文化作为创意运用的广告作品,最重要的是华文广告奖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两岸三地广告文化和创意作品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