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阮春林 《历史教学》2004,1(4):21-25
近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起始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本文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设及其学生的来源和毕业后的走向做些探索,意在说明师范教育的出现是时势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重视教育的结果.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发展,奠定了其在师范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2.
文章通过介绍老北大马神庙公主府、北河沿、红楼及西斋、东斋、五斋和灰楼宿舍等处校园,简要回顾北京大学自创立至1952年院系调整前北大校园发展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3.
洪流 《课外阅读》2008,(4):48-51
理由之一: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  相似文献   
24.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8,(2):F0004-F0004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  相似文献   
25.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中国大学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台州的王舟瑶、喻长霖、章(?)。三位名彦曾相继投身于京师大学堂的教育事业,他们在教学和管理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京师大学堂的发展和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该文论述了光绪皇帝与京师大学堂的密切关系 ,并指出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是“戊戌变法”的一个重要产物 ,而且是幸免于难的一个主要产物  相似文献   
27.
1904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第3个章程《奏定学堂章程·大学堂意识》参照西方大学制度将京师大学堂分设为8个“分科大学科目”(院),其中“文学科大学”中的“中外地理学门”即现代意义上的“地理学系”尽管该系最后没有成立,但它的地理学这大纲和地理学课程设置在京师大学堂的其它院系得到部分实现,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初步方案,在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史上,应有它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28.
京师大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项。在张百熙的领导下,大学堂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由于中国一向是教育服从行政领导,所以,虽然大学堂是在存旧的基础上开新,但是手握实权而思想守旧的枢府权臣,为了维护固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基础,通过政治权力对大学堂进行严密监督和制约,以致张百熙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开大学堂。  相似文献   
29.
张百熙在就任管学大臣期间为重建和发展京师大学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全国性的学校章程;修建校舍,扩大学校规模;整顿管理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这些措施对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产生了积极作用:认真选聘、严格管理西方教员,提高了师资质量;允许科考、奖励出身,保证了学堂招生;资金上开源节流并举降低了办学成本,保证了办学经费.  相似文献   
30.
<正>汪辟疆(1887-1966),原名汪国垣,字辟疆,又字笠云,号方湖,又号展庵,江西省彭泽县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名家,近代诗史专家。1909年人京师大学堂,1912年毕业于改名后的北京大学。1922年任江西心远大学教授兼文科主任。1925年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8年后到南京,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