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2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丘庭媚  张嘉桓  黄建福 《大众科技》2021,23(3):131-134,103
文章以广西环江县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田野调查为例,通过其个案分析来总结技艺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实施前后所迎来的交融与冲突的局面,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需持续性采取相应措施,即是利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创新理念和谐结合,使其满足文化和市场多样化的要求,拓展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路径,使花竹帽文化价值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2.
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正发生着转型,而民间武术传承人作为传承中国武术的重要载体及文化内核也将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因此,从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下去探讨和保护武术传承人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传承人在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定位缺失、资金匮乏、文化空巢、孤芳自赏等,是制约武术传承人传习和延续中国武术文化的关键,只有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才是对武术传承人真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3.
本文立足于非遗传承人定义及特征分析,从非遗本身特点和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出发论述了为非遗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着重就其建档工作提出若干建设性建议,即积极寻访传承人、做好传承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建档要运用新科技和新载体,并力求内容完整;注重对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存在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目标追求,目前的法律体系的建构还不完善,需要通过制定法律来建立一种激励体制,细化传承人认定标准,增强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使保护主体之间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有效地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5.
宋馥李 《教育》2007,(11S):50-51
“做这个动作时,绳子应该始终绷紧、步伐要跟上,要有美感……” 10月9日,在宣武区老墙根第三小学的校舍门前,入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传承人的李连元在教几个小学生抖空竹,虽然忙活得冒了汗,但花甲之年的他仍抿嘴笑着,一副享受的样子,俨然一个孩子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6.
武颖系武汉杂技团79届杂技学员,现为武汉杂技团《女子柔术》老师,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武汉杂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主演《顶碗》《椅子造型》《转碟》《集体车技》等多个杂技节目,荣获世界杂技锦标赛“黑湖塔”杯、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等多项国内外重大杂技比赛金奖。  相似文献   
117.
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对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保护措施、发展困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措施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了保障。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边缘化、民族传统节日淡化、传承人收入低等是当前传承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8.
文章主要从实地调查、采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着手,对觉木隆藏戏团的历史发展沿革,现今的状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与走访,针对觉木隆藏戏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9.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谈等方法,以金斗洋畲族武术传承人的村落治理实践为研究主题,探讨村落礼治、法治及礼法合治是如何以村落武术或村落武术传承人为媒介而推行的。研究发现,金斗洋畲族村的村落治理延续了传统的礼治方式,畲族武术的"在野之礼"成为村落治理的工具;在畲族武术传承人授武场域、授徒性别选择、用武方式等方面将法律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促生了"以礼入法"行为的实践达成。研究认为,以武术的"在野之礼"等形成的村落治理传统并不会随着村落普法的推进而在短时间内消亡,"礼法合治"将是当前转型时期村落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并伴随乡土社会的发展持续产生效能,村落武术之礼文化及传承人的身体力行成为这种治理格局型塑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