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74篇
  免费   457篇
  国内免费   1362篇
教育   95636篇
科学研究   24042篇
各国文化   170篇
体育   1969篇
综合类   2509篇
文化理论   602篇
信息传播   56365篇
  2024年   1738篇
  2023年   5968篇
  2022年   2713篇
  2021年   5364篇
  2020年   6448篇
  2019年   6450篇
  2018年   2395篇
  2017年   3440篇
  2016年   3021篇
  2015年   4851篇
  2014年   11365篇
  2013年   9001篇
  2012年   11367篇
  2011年   12260篇
  2010年   10483篇
  2009年   10845篇
  2008年   12470篇
  2007年   9950篇
  2006年   8424篇
  2005年   7908篇
  2004年   7576篇
  2003年   6735篇
  2002年   5512篇
  2001年   4353篇
  2000年   2992篇
  1999年   1590篇
  1998年   1301篇
  1997年   1153篇
  1996年   1226篇
  1995年   963篇
  1994年   686篇
  1993年   353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教学质量检测的命题导向引领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促成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积极探索编制试题的宗旨、转变测试题的立意取向至关重要。目前,以核心素养作为统领理念进行的课程改革,使得命题的指向不仅着眼于能力的考查,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而且着重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思想方法和经验的建构情况。  相似文献   
52.
53.
检测反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和价值。但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轻慢检测反馈,甚至以应试教育的口实否定检测反馈。真正意义上的检测反馈能够让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能够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4.
5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必须要充分发挥出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劳动教育,这是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6.
"互联网+"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但不良分子也会利用互联网实施破坏活动。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应用群体,因此其也成为破坏活动的主要侵害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首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界定范畴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要面对的网络安全隐患。同时,也将以网络安全教育为载体,提出对应的防护策略与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57.
新课改提出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世界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来说,鼓励说真话、感情真挚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成为取得写作高分的要素之一。"生活即教育",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想要换发知识素养的灵性,需要真切地踏入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发现语文,学习语文,从而自然而润泽的写作。  相似文献   
58.
在丰富积累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空间,在培养语感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养语文素养,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让写作能力的发展水涨船高;从拓展自由表达的时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指导有创意地表达;重视拓展文本,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的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59.
智慧是人脑最奇妙的产物,智慧的内核首先是道德,并指向于德行与能力完美结合至善至美的境地。数学学习智慧是个体在面临复杂数学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德行修养、聪明才智、意志品格、计策谋略的综合呈现。因此,数学学习智慧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另一种表达。培养数学学习智慧,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以"思"提升觉知世界的智慧;二是以"悟"培养认知自我的智慧;三是以"达"形成融会贯通的智慧。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