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在2011年即将结束之时,一则《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北大校长周其凤因此遭到一些媒体的批评和网民的指责、围攻。后经证实,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所作的演讲内容被有关媒体"断章取义",被定性为"假新闻",随后的媒体评论便纷纷调转  相似文献   
55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新闻报道中,作者常常会引入模糊性语言。模糊性语言与假新闻有着本质区别,并不会使新闻失去真实性。  相似文献   
553.
高方  左志新 《传媒》2014,(9):17
正4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召开各省(区、市)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工作汇报会,对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邬书林主持会议。会议指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屡禁不绝,严重破坏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基层和群众切身利益,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污损新闻工作者队伍形象,恶化新闻媒体发展环境,基层反映强烈、群众深恶痛绝,必须痛下杀手、严厉打击,切实遏制蔓延势头,务必取得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554.
张冰清 《新闻世界》2012,(3):102-103
本文对2011年学界关于假新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新梳理了假新闻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假新闻这一概念在近年来实际运用中所涵盖的多种形态;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析了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三、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国外防范假新闻的经验,并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防范和治理假新闻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555.
丁莹 《新闻传播》2023,(9):98-100
当今时代,有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绝大多数自媒体处于“零编辑”“零把关”状态;网络新闻、各类视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效识别假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受众的必备能力。中小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不轻易相信”已经成为他们中许多人的“遇事第一反应”,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科学验证手段欠缺,很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只有直面现状,主动“出击”,才能抢占教育高地。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新闻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辨别新闻真假的意识,学会辨别方法,拥有追根溯源寻求真相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56.
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基于价值决策理论,整合了不同动机对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社会类假新闻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人们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闻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个体分享新闻的直接原因;实际的分享意愿直接受到正负新闻事件属性的影响,正面新闻事件属性会削弱人们对于假新闻的道德谴责,更易默许正面假新闻的存在。人们错误地认为积极的假新闻也是有价值的,分享积极的假新闻似乎没有那么不道德,所以更容易造成假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557.
事实核查是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新闻创新项目之一。有别于欧美国家通常由专业新闻机构或人员从事事实核查,由平台发起、用户参与的信息纠偏成为我国本土的一种核查创新。本研究通过一项三因素混合设计在线实验(N=508),检验了不同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组合作用于真假新闻核查时,对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新闻真实性判断和转发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触事实核查能够显著降低人们对假新闻误以为真的判断,同时提升他们对真新闻的准确度感知。其中,新闻机构和专业人员完成的“识真”式事实核查具有尤为显著的正面效果;相反,两者在“辨伪”式事实核查中未显示出有别于辟谣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影响效果。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事实核查创新实践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将其纳入我国当下的虚假信息治理等问题做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