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16篇
科学研究   4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世界各国普遍已将私人档案作为立法重点规制的对象,而我国的私人档案管理制度还存在较多的空白和缺陷,完善私人档案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微博事件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但在指向政府机构的负面性和指向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是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微博事件中的负面表达实质上是网民对权力与资本结构化的反抗。但是,由于微博缺乏足够的公共性,这样的反抗是无力的,难以动摇深层结构,真正改变权力关系的,仍旧是现实社会各种力量的博弈和斗争。让底层人民沉没的声音被聆听,一如既往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章立足于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围绕大学图书馆转型与创新,从弘扬现代图书馆权利精神、促进馆藏资源社会共享、守护现代大学精神、推动社会公共性成长四个方面系统阐释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说明了城市雕塑的概念,探讨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并对我国城市雕塑公共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提升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凸显可以理解为基于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与求解.立足于当今的现实,公共性一定是复数的、多层面的,我们很有必要以理想类型的方式分析公共性的立体层面.民族-国家内部的公共性层面、民族-国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跨越国家界限的个体之间的公共性层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公共性层面是当代公共性四个典型的层面.这四个层面的统一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而公共性是政府的最重要形式特征。社会主义政府的公共性集中体现在政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努力构建稳定与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对我国当前政府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就是必须把我国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建设成为"责任型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建设成为"法治型政府",推进我国政府的民主化建设三方面重塑我国政府的公共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文学表意的一种存在论规定。作为文学活动的根本问题式,文学公共性主要意味着文学表意的公共性能力。它的存在论命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公共立法者的文化身份,其作用在于建构特定共同体的公共秩序与意义系统;人的类本质对象化功能,它使人的本质获得实现与确证;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其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存在发生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财政理论界,对财政收入“量”的分析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但对财政收入“质”的研究却较少涉猎。然而,如果缺少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财政收入的研究可以说仍停留在表象上。本文试图就财政收入“质”的规定性中的财政收入的交换性、公共性、经济效应性等进行粗线研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跨文化美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跨文化审美的问题。客体性的公共性是跨文化美学的物质基础,而主体性的公共性是跨文化美学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跨文化美学中还应考察符号和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琳 《青年记者》2020,(5):14-15
公共议题作用于公众的自发性和动员性参与,为多方利益群体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议题共同发声,兼具争议性和公共性。目前,我国正逢社会转型期,只有做好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才能避免公共事件发生时非理性与极端化舆论出现,让公众的情感表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