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16篇
科学研究   4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甘肃省中部的定西、甘南、临夏三州(市)多民族交界地带100多个行政村落的20多万群众中,盛行一个独特的节日——拉扎节,形成了以拉扎系列活动为特征的"拉扎文化区域"。文章以神圣与世俗之间异质转化中的仪式时空作为切入视角,以拉扎仪式"跳拉扎"为田野调查对象,描述植根于乡村自身的民俗仪式活动的变迁,探讨节庆及其仪式对其文化区域内凝聚番汉多民族群体、获得权威认同的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62.
设计或艺术设计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与时俱变"的基础上永不停息地反映现实生活并改造现实生活.这是设计本体的内在规定性,也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根本途径.笔者试图通过这一普遍存在的环境艺术设计现象进行研究,本着把握本质属性是解决社区环境雕塑诸多问题的重要法则的学术理想,着重分析了社区环境雕塑的公共性内涵.  相似文献   
63.
博物馆这一机构缘起于留住消失的过去及人类的记忆之需,但作为公益性机构,服务社会才是其安身立命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满足精英雅玩与科研,到面向公众的历史、科学、艺术普及,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社区博物馆是立足于社区,为了社区,以社区内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为主要资源,在社区居民主导下开展遗产保存、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对内对外开展社教服务与交流的文化机构或工具,是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是博物馆功能与社区需求的成功对接,是博物馆文化基因或种子在社区土壤上的落地和生成。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博物馆应该成为社群居民留住记忆、认知历史与环境、面向现实与未来建构社群认同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培力中心。  相似文献   
64.
义务教育是国家强迫执行的具有平等、基础、义务等特性的教育,它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都具有公共性,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将其当作纯公共物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改革,其公共性出现了式微的现象。从某些方面来看,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私人产品的属性。因而应该加大政府的投入与监督责任,在制度上保证其公共产品属性,同时也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65.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分析了音乐类媒体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缺失、音乐类媒介文本内容的公共性消失以及音乐类媒体公众公共性消失的现状,并就重建音乐类媒体的公共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6.
郭榕 《中国教师》2010,(Z1):33-33
<正>社会法是什么呢?比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国有企业法等。这些现代法律主要是解决经济规划、环境保护、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性的问题。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会法"的提法。而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67.
自<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刊登<汪晖〈反抗绝望〉的学术问题>一文后,关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周>关于该事件的议程设置及其"编者按"进行分析,来考察<南周>在这一报道中的立场和角色扮演,并呼唤对媒介公共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68.
农耕文明中国在交往或实践活动方面造成了一个与私人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发育,但范围比较狭窄的私人交往社会。这个交往社会中的私人关系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异常稳定的性质。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造成家族成员的过大规模的聚居,形成了择偶和婚姻方面的许多禁忌、繁缛的私人交往礼节和人情往来上的过大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村落中的人们去外界、去城市追求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社会的基础及其秩序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历经王朝的变迁而没有根本变动。这个社会基础的改造或改进是中国最近的近两百年的社会思想中的一个主题,尽管它常常被别的话题压倒。直到最近几十年间,这个社会才在基本结构上发生着一些深层的改变。在总体上,在这近两百年的历史上发生的是中国人的交往生活的一种缓慢而带有根本性质的转变,即这种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相似文献   
69.
由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内输入特点以及媒体的政治属性,媒体参与公共决策困境重重.近年来媒体公共话语的兴起、新媒体的推动、参与性社会的形成,使大众媒体在公共事务上逐渐发挥其功能.本文以2009年<南方都市报>垃圾焚烧事件的报道为例,指出当城市公共政策出现公共性偏离时,大众媒体进行公共政策监督与调控的空间与路径,由此探讨社会转型期间如何建构与张扬媒体公共性,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0.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