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8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明代散曲家王磐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从小处落笔,作品带有豁然旷达的感染力;其写景之作角度新奇,意象组合得当,色彩搭配巧妙;用典、拟人手法的运用也颇为用心。较之《萧爽斋乐府》,王磐俳谐之作的思想价值远高于金銮之作,时代性与进步性也展现得更为鲜明。王骥德在《曲律》里对《西楼乐府》也给予较高认可。  相似文献   
122.
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回望过去曲折起伏的百年岁月,不禁心潮随之奔流,回溯至2009年4月8日。那一天,我们为中华书局创办者陆费逵先生的铜像举行揭幕仪式.  相似文献   
123.
李敏 《青年记者》2007,(10):41-41
作为一个党报记,不跑会议是不可能的。如果哪天的报纸上没有会议消息,反而是个例外。 会议报道其实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领导以及会上提供的材料抄一些便可交差。如果是重要的会议,篇幅还可像拉拉面一样抻得很长。说它难写,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公化的格式,很难突破,难以写活、写透、写娥另一方面,是指会议报道不易出好稿,难为读称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4.
王荫华 《青年记者》2007,(10):53-54
自去年开始,《临沂日报》瞄准打造具有主流媒体权威地位的地市党报名牌的目标,开始了新一轮改版扩版。 改版扩版后的《临沂日报》坚持改革创新和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原则,扩版正刊、调整周刊、新增健康周刊、旅游周刊和县区农村版,并实行了ABC版面结构,即将新闻板块作为A版面、专刊板块作为B版面、县区农村版板块作为C版面。  相似文献   
125.
本文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对语文实际教学评价的维度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在剖析湖南省自主命题的创新意义和指导价值。全文着力于“语基和语感”的累积、古诗文选材的视野、鉴赏评价的意义以及写作规范真实等视角,概括性引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6.
《教育与职业》2007,(34):10
在国家新闻俱乐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论坛推出一项新的问责举措,即“透明方案”。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行动计划,用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7.
雷新生 《初中生》2007,(1):24-27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当刻意创新,唯有出新意,才能抢人眼球,新人耳目.创新作文强调新思维、新体验、新表达,作文形式上的创新是新表达的重要方面,它是展示自己写作个性、显示思维能力、表现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8.
梁晶晶 《教育》2007,(9S):44-45
“晒工资”之类的“晒××”,是时下流行的一个新词儿,意思就是把平日里隐藏起来的东西拿到光天化日下来晾一晾,让大家能看个究竟。那么我们也来晒一晒中学生的书包,看看他们书包中有哪些与他们日常学习并无关联的课外生活用品,并以此了解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了对现今中学生的书包里的“秘密”一探究竟,《教育旬刊》记者就“中学生日常用品和日常消费”的基本状况对天津某中学的30名15至18岁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书包中确实隐藏着不少新“装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9.
1 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创新 新课程在目标、内容、结构、资源、评价及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理念创新,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第8次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课程我们要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对策,推出新方法,建立新的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0.
张伟 《山东教育》2007,(3):21-21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堂《“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研究课结束了。眼看着黑板上醒目的“舍己”“英雄”板书字样,耳听着老师们“这样宣扬老船长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会不会引发新的赖宁?孩子们会不会在危急时刻去做无谓牺牲?”的质询话语,我不由地陷入了沉思:我们的教学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一次普通的教学会引发人们如此多的议论和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