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出版法》是当时整个出版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在编纂技术上代表了我国近代出版立法的最高水平,内容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但其以钳制舆论为宗旨,因而最终被彻底废弃。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出版法》应进行理性地辩证审视:专制传统与多艰时局的叠加为出版自由铸就了双重锁链;民主政治的艰难历程预示着出版自由不可能一蹴而就;奉行专制的《出版法》退出历史舞台属民主化潮流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2.
民国初年税收宣传依据科层管理制逐级负责。媒体的发展为税收宣传提供了便利,税收政策、税收知识得到传播,但受识字率、媒体发行量和政局动荡的制约,其宣传效果有限。媒体虚假信息的存在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判断。依法治税不能仅强调纳税人的义务,权利义务不对等是对民生的漠视。  相似文献   
73.
曹锟在执掌北京政府期间,授意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自1913年以来的民主制宪,并把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地方自治”要求写进了宪法;在处理“临城劫车案”和完成中苏建交谈判的过程中,基本上坚持了民族主义的立场,维护了国家主权。因此,对曹锟的执政活动应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4.
《申报》与1923年财政部私印印花税票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东 《新闻爱好者》2010,(11):114-115
1923年,民国政府财政部违规私印巨额印花税票做抵押进行借款,《申报》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舆论哗然,迫使财政部对相关责任人做撤职处分。《申报》的系列报道对当局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的进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更是对媒体舆论监督功效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75.
中国社会对国际联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了解的过程。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入,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国际联盟的成立充满期待,并在行动上积极予以支持。虽然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的历程几经波折,但中国参与其成立的努力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6.
民国北京政府在绥远地区实行都统制度,并就其职权和内部设置曾有明确规定。袁世凯时期,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着都统署人事权。袁死后,都统的任免在派系斗争中逐渐脱离了北京政府的掌握。绥远都统署人员设置在实际上并未完全依照都统署官制进行,其来去已变为常因军政实力强弱而归去来兮的都统主官手中的走马灯。本应由中央任免的绥西镇守使职基本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  相似文献   
77.
民初北京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不仅尊重和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各种权益,而且把少数民族纳入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作为平等的一员,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民族国家,体现了民初北京政府开明和进步的一面;但其民族政策主要针对满、蒙、藏、回等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而对其他少数民族则很少顾及,显示其民族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8.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在中国近代农业危机日益严重和实业救国的热潮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如设置了一些专门性的农业机构、颁布了有利于近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开办了一些农业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奠定了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9.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红十字总会与国际红十字联合会的存在,使得世界各国红十字会之间有了更多联系与交流的机会,因而红十字会的工作便具有了国际性。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主要体现在参加国际性会议,参与国际性救护以及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会与会之间的联系交往等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参加国际性会议,使其得以走出狭隘,走出封闭,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性救护,使其得以充分体现出“恤邻”的慈善胸襟,开展经常性的会际间的联络交往,使其得以走出一条独特的值得肯定的平等外交道路。  相似文献   
80.
五四事件过去仅仅被看做是一场善良的民众与凶恶的军阀政府之间的斗争,其实并非如此简单,第一,北京政府内部实际上严重分裂,徐世昌企图在他的快要解体的联盟中取得一致意见,他关心的问题是既保持他的权威又对学生表示同情;既维持法律和秩序又不采取高压政策;既屈服于民众的压力又不激怒政府中的保守派,尽管徐世昌渐渐发现,很快实现这些互相矛盾的目标是简直不可能的,第二,政府部门与人民之间的分界线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明显,大多数与徐世昌结盟或没有结盟的政派,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转而支持学生,尽管学生在紧张的动员工作中,并没有把包括北京国会和进步党在内的这些政派视为可能伙伴,但不管怎么说,五四事件的非常成功,客观上得益于这种政治宗派,最后,正是政治宗派内部破裂而加盟学生运动才使徐世昌不能有效地采取行动,相反学生运动才显得那样强劲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