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李慧 《新闻窗》2011,(3):68-68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博客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博客的存在最终是达到一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博客以传播主体为界点可以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近年来,草根博客的"狂热",是否就意味着名人博客的"淡化"?事实上从网络博客发展的表象来看,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在博客领域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32.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渠道,而且为人们构建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里,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碰撞,共同演奏一支交响曲。然而,并非所有的网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都能做到理智、客观,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互联  相似文献   
33.
当下的网络受众及网络传播呈现出主体性、匿名性、身体缺场等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对包括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等三个层次在内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4.
<正>一、引言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大数据时代热潮的推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基于web3.0时代的推进,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更加适合于个人观点的无约束的表达,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突破了传播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个网民兼具受者和传者的身份,由于部分网民"把关"意识的缺乏,使得信息的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影响着受众得到的  相似文献   
35.
网络假新闻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互联网的特性,能让人们轻而易举地获破新闻,于是一些假新闻便搭载着网络,利用它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匿名性和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在公众间迅速散播,让人们对网络新闻产生了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36.
代理签名允许原始签名人授权给代理签名人,使其可以原始签名人的名义对消息进行签名. 王晓明等 在2003年提出了一个盲代理签名方案,使原始签名人不能直接根据代理签名辨认出代理签名人的身份,但在需要 时,可以通过代理签名管理中心来辨认出代理签名人的身份. 本文通过描述一个有效的攻击来指出他们方案中的一 些安全漏洞.该攻击能够伪造出有效的代理签名,使签名验证人可以接受该代理签名,但管理中心并不能通过此签名 来辨认出代理签名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37.
在媒介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所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网络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仰仗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网络成为各种声音的汇聚之地,成为言论自由的可贵象征。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传播学,舆论学等理论在网络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8.
网络语言是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聊天室的言语是其中一种。本文运用顾日国的礼貌原则分析了网络聊天室言语的特点,并将其和日常生活会话进行比较,证明匿名性是网络聊天室言语不礼貌的主要因素,网络聊天室有其独特的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39.
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定义了一个多接收者签密方案的强安全性模型,该模型满足适应性选择密文内部攻击安全性、选择消息抗存在性伪造和密文匿名安全性;通过分析指出, Li、Hu和Liu等人提出的多接收者签密方案, 不具有适应性选择密文内部攻击安全性和密文匿名性,并给出所定义强安全性模型中的攻击方法;随后提出改进方案,该方案在强安全模型中证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0.
王琦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36-138
小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众文化的产生发展由来已久,但是在互联网主宰的今天,网络成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小众文化,其形成发展受网络人群分化的推动,而匿名性也在人与人的沟通、归属感的形成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同的存在环境也使得网络上的小众文化构建了其独特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