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38篇
科学研究   119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关爱一生     
《今日中学生》2006,(12):41-44
【作文试题】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相似文献   
82.
印度洋海啸灾难中,—名10岁的英国小女弦,利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察觉到可能会发生海啸,便立刻告诉了父母和周围的人,组织大家向高处逃生,救了100多人的性命。这个带有些许传奇色彩的故事告诉我们:过硬的心理素质、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和防范意识将降低孩子们受到各类意外伤害的可能性。这个英勇的小姑娘也许不是一个特例。英国的中  相似文献   
83.
海啸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蛰伏在海底的“怪兽”并不勤快,因此难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也许几十年才会出现一次灾难性海啸,对于及时行乐的现代人,这个时间尺度足以使他们忘掉所有的悲痛记忆,继续迷醉于香车美女旁边,直到下一次巨浪扑到面前。  相似文献   
84.
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造成了各国15万多人的死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救援工作的展开,这次灾难的死伤人数还会上升.财物受损还会扩大。这场灾难再次验证了一句名言:自然才是最大的和终极的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85.
动人的回水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印度洋西海岸一带,有一片由无数条小河、运河和湖泊组成的水路网。这些河流最宽处不足百尺,狭窄的地方甚至可以跨步而过。  相似文献   
86.
汪继峰 《知识窗》2007,(4):44-45
2005年11月5日凌晨,美国“精灵”号游轮载着300多名乘客和船员在印度洋上游弋。当游轮行驶到距离东非国家索马里海岸160公里的地方时,突然遭遇两艘海盗快艇的偷袭。“精灵”号在身中3枚火箭弹后起火,船员和乘客的生命危在旦夕。虽然最终凭借非致命武器“声弹”逃离海盗的魔掌,但海盗问题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7.
讨论这个问题要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持怀疑态度。 1.板块既然紧密地连在一起,一个板块运动,它的周边都应碰撞,其它板块也应起连锁反应,如太平洋板块运动,相应的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都要动,碰撞是多方的,为何只有一方地震或火山。  相似文献   
88.
第一,突出考查时政热点在“情理之中”,但考查主题在“意料之外”。近年来高考文综卷从来不回避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且考查方式有隐性介入和显性介入之分,这已经成为广大同行的共识。因此全国卷Ⅰ“东盟题”的考查社会热点问题的命制思路在“情理之中”。“东盟题”的第(1)(2)问以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啸为切入点,隐性考查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事件;第(4)(5)(6)问分别考查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的内容、背景、作用及亚非会议对建  相似文献   
89.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8.7级(中国测)、9.0级(美国测).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所以引发了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的伤亡人员之大,波及的范围之广,是1964年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6000多枚原子弹的爆发量.  相似文献   
90.
许敏峰 《中国德育》2006,1(4):64-68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成人、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们的信念是:课堂是道德的时空,课堂是学习道德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