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99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论语》的母题阅读,是指在中西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论语》哲理母题的阐释史和影响史,以认识《论语》鲜活的现代生命力和恒久的启示价值。《论语》的母题阅读,是由《论语》作为“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的文化地位决定的,它有两个维度,即历时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对《论语》母题还可以进行跨文化的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62.
陈聪  刘斌 《科技创业月刊》2004,(10):129-130
结合工程实例,简述了在软土侧向挤出变形问题,介绍了侧向挤出变形的概念、变形的历时、变形的大小,侧向挤出变形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词汇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汇往往属于一定的语域,具有特定的语域色彩。当词汇跨入别的语域时,在共时的方向上,可以造成语言活动中形形色色的修辞现象,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可以在历时的方向上成为语言发展中的语义现象,产生出新的词义。本文采用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的视角,观察语义如何在言语的动态中产生、发展,探讨词汇跨域使用所造成的语义现象的规律和类别,并进一步揭示不同语域的语义单位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64.
本文主张构建一个世界神话体系。认为构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神话,研究神话理论,构建人类的其它各种“通史”;只要抓住各族各国的神话都遵循的共同规律──存在决定意识及意识互相影响,以之为纲,即能够将它构建起来。并用历时性神话为经、共时性神话为纬,编织出了一个世界神话体系。  相似文献   
65.
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BCC语料库,通过其历时检索功能,探讨"先生"称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经历的起起落落并探究其深层社会原因。从"先生"称谓的语用嬗变可以看出,称谓和政治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本文对历史时风格对等和共时风格对等翻译的风格对等进行初步探讨,以实例加以阐释,并依此说明风格对等,可在目标语中体现原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以丰富目标语民族的文化并供创作的评论借鉴。  相似文献   
67.
“演、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演”表示鼻液,“涕”表示目液。发展到中古,由于目液义换用“泪”来表示,因此,人们便用声近义通的“涕”来代替“演”,西汉后期出现并随即完成了这一更替现象。偏正结构“鼻涕”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发展到明代,表示鼻液义则主要使用复音词“鼻涕”,只在特殊语境中才用单音词“涕”,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68.
Sapir-Whorf的语言决定论假说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居于学术界主导地位。但笔者却以为此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夸大了语言的功能,解释力有限,忽略了语言的历时变化,以及无法解释语言变异等。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作者更倾向于文化影响语言,即语言差异源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9.
唐宋笔记中“挨”、“媪”二词实别有义。“挨”以“靠近、靠扰”义为中心,在不同组合中可分别理解为“挤、擦”、“冒犯”、“滋扰”以至于“调戏”等义;“媪”可用来作为对妇女的通称,且为此一义时,其使用范围也不局限于北方方言区。  相似文献   
70.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行、走"的"行走"和"奔跑"两个义项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走"逐渐卸去了"奔跑"义转而承担起"行走"义,并成为汉语中表示"行走"义的常用词。而"行"的"行走"义逐渐消失,"行"表示"行走"义只出现在双音节词和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