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870篇
科学研究   70篇
各国文化   52篇
体育   57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24篇
信息传播   2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国学教育不仅要多读,更要践行,将国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为行动和气质,从而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52.
近几年英语写作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往的机会更多更广泛,同时对英语的水平要求也更高更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迫在眉睫,这样就有必要把英语写作课和英语阅读课同时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53.
钱穆先生对以经、史、子、集为载体形式的传统中国学术造诣甚深,其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瞩目。他著作等身,涉及甚广,但自始至终以阐发中国学术的人文精神为主。他将国学人文精神自觉地贯注到一生为人作事之中,特别是在其教育中,这一精神在他身上由服膺内化为人格,具有极深厚的感召力。钱穆先生独特的与人生信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既是国学人文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对当代中国教育如何寻回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甚多启示。  相似文献   
54.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本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国学研究的含义及关系,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国学研究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55.
文新 《华章》2011,13(1):56-57
1990年8月30日晨,台北大风雨。9时许,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 9月2日,远在北京的冯友兰向台北钱穆家中发唁电一封。 3个月后,11月26日晚,冯友兰病逝在北京友谊医院。 钱、冯同生于1895年,均享年96岁。国学大师中得此遐龄的还有梁漱溟,比钱、冯二:人长两岁,于1988年去世。  相似文献   
56.
有那么一帮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讲啥啥出彩,就连上课时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特立独行,见秉性,见风格,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一顿,眼睛看着天花板,悠悠地补充: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谦虚得很,后一句又极自负,这是先抑后扬。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是著名《庄子》研  相似文献   
57.
国学宝典》、《瀚堂典藏》、《中国基本古籍库》是目前三种常用的大型古籍全文数据库,通过对三者收录文献、检索功能、阅读功能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以期帮助信息检索人员和科研人员整体掌握它们各自特点,以便提高利用针对性与效率。  相似文献   
58.
顾竹平 《文教资料》2011,(28):113-114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仍然折射着璀璨的光芒。思品教师应将国学的精华融入思品教育之中,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9.
名师风采     
蒋绍愚,籍贯浙江富阳,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6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因为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吵得面红耳赤呢?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又有没有因为对同一个观点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争论不休呢?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开拓大家的思维,为大家写作找到更多的思考角度和方向,我们每期将为大家提供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供大家辩论(最新话题详见秋千网)。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cxzwtougao@126.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