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明清时期.士绅人数剧增.而朝庭能够提供的官职非常有限.这使得希冀通过出仕而谋食的明清士绅面临的生存问题非常严峻;在文化观念上,“贫穷”一词的词义由过去的中性(或不带感情色彩)转变为贬义词.摆脱“贫穷”也就意味着摆脱与之对应的富含道德贬义的“懒惰”;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又为他们从事治生之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促使他们对工商诸业重新审视并逐渐参与其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重压迫,使得明清士绅家训在论及治生问题时表现出普遍性、深入性和多元性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明清士绅家训中治生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士绅作为地方精英是拥有领导地位及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在国家政治事务和地方事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是清代云南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很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清代云南士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对云南的地方认同和地方利益的维护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和国家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清代云南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中的历史人物事迹可从一个侧面显示袁崇焕思想、性格、战略决策形成的社会背景,明了晚明广东社会士绅名流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明末湖北黄州麻城县士绅居士梅之焕为个案,探讨士绅的宗教信仰与儒家思想、社会生活的关系,窥探具有浓重儒家思想的士绅如何参禅,及其在佛教影响下如何参与地方社会、具有怎样的精神生活.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讲述梅之焕与僧人的交往以及建寺修庙等事佛活动;分析他参禅事佛的出发点——“济人利物”,即他找到了儒释的这一契合点;并论述在佛教观念的影响下,梅之焕积极参与地方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构建独特的心灵空间.作为士绅和佛教居士的双重身份,梅之焕既葆有士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流露出其参禅的特性,提高了其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刘鹏 《北京档案》2012,(3):48-49
正菜市口位于宣武门外大街南与广安门内大街和骡马市大街交汇处,呈丁字形。这里以前是蔬菜交易的场所,来京的官宦士绅,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大部分要经过菜市口。所以从明代起,菜市口就是个繁华热闹的场所。但它的出名却是因为这里曾是清朝的刑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来,传统的以乡绅为中心的农村自治习俗已经无法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开始积极探索乡治整合的新方法,力求能构筑出一套兼具中国传统和西方民主政治的新乡村自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明士绅积极参与晋冀鲁豫边区民主政治实践活动:支持边区政府和临时参议会的成立,宣传解释边区各项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反对国民党的军事摩擦,反击日伪分化拉拢等。开明士绅的史迹,不应抹煞。  相似文献   
18.
言论机关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士大夫的"清议"传统,这给士绅阶层介入新式出版业提供了文化上的依据。科举的废除斩断了士绅阶层"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的生存模式,并由此逐渐发展出一种专业化的思路,新式出版业成为士绅阶层转型之后的首选。在"清议"传统和专业化思路的影响下,新式出版人在启蒙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这给当下出版业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关于清王朝的崩溃,过去多从王朝的对立面来研究,把王朝覆亡纳入辛亥革命的范畴,研究王朝是如何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推翻的,清朝的覆亡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的结果①。这些研究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单一视角的模式难以对许多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也会造成认识上的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