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3542篇
科学研究   322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11篇
综合类   265篇
文化理论   110篇
信息传播   14099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587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455篇
  2016年   671篇
  2015年   947篇
  2014年   1513篇
  2013年   1074篇
  2012年   1737篇
  2011年   1629篇
  2010年   1377篇
  2009年   1214篇
  2008年   1487篇
  2007年   1083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405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良好的媒介素养已成为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条件,也成为辅导员从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工作的必要素养。本文从"网络舆论"的角度分析高校辅导媒介素养的内涵,依据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舆论介入能力减弱,话语权削弱等现状,提出要从搭建四级网络监管体系、提升网络传播影响力等途径进行探索,建立媒介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麻争旗 《现代传播》2003,11(1):12-16
本文从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切入 ,提出了“翻译二度编码论”的核心理念及观点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对媒介跨文化传播中的诸多命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没有华丽的布景、绚烂的灯光,也没有闪亮的主持人、惊世骇俗的重大事件,不过是一圈简易的沙发,几串即兴演奏,机敏或温婉的主持人,知名或不知名的嘉宾,不同立场却同样投入的现场观众,围绕着一个个细小而深人的话题展开不长的讨论,便牵动着电视机旁众多的眼球关注-电视谈话节目的魅力从何而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勇 《声屏世界》2003,(4):15-16
现场直播一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广播电视优势的手段,如何发挥广播电视这一优势?在实践中要注意哪些关系的处理及手段的运用?把握住现场直播的特性,在动态中掌握报道的主体意识,处理好记者与主持人、客观性与个性化、完美与瑕疵的关系,充分运用好各种手段是做好现场直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徐沛 《新闻记者》2003,(4):30-31
不久以前,也许谁都想不到《东周刊》真的因为刊登一张极具争议的照片便停刊了。如今,这件事已经在香港这个媒介竞争激烈、传媒业异常发达的地方成了热门话题。人民网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说:“……只求刺激销量,罔顾专业操守和社会道德,传媒公信力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断滑落,香港传媒生态的畸变,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东周刊》事件使香港各界重新思考新闻自由的真正含义。”《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媒体在维护公众知情权、揭露社会真相和维护个人隐私之间一直进行着艰难的斗争和角逐。而所谓的明星个人隐私和社会真相之争,说…  相似文献   
19.
20.
2005年国内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批评家是崔永元。尽管这位批评家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因其自身的知名度以及《南方人物周刊》的挖掘,他的许多出语便惊人了起来.并演成一场媒介事件。崔永元批评电视事件对我们的第一启示是:社会知名人物对电视的批评.恐怕今后得列入研究视野.因为他们的话,有点儿一石激起千重浪之效。比如崔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尽管他事后解释说是转述别人之语,但其效果就远远大于别人。由此我希望媒介继续挖掘名人对电视的看法.也希望名人不要太计较媒介记录或删削之误.以鼓起我国电视批评之风。顺便为所有名人提供一个对付媒体的良方: 不要企图让媒体完整地发表你两面或全面的看法.接受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