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瞿氏铁琴铜剑楼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后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的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以求精、重用见长,收藏志趣、收藏内容、藏用原则、藏读成果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反映出不同区域历史藏书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2.
文化信息     
浙江小百花新版《梁祝》享誉香港2010年1月11日,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倾倒了近千名香港市民。特区政府、中联办、特派员公署有关部门代表以及香港各界著名人士应邀观看了演出。  相似文献   
43.
麻将的起源     
陈益 《寻根》2012,(1):48-50
宁波天一阁——闻名遐迩的私家藏书楼,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圣殿。然而,除了卷帙浩繁的藏书,这里还有一个麻将起源地博物馆,陈列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宁波人颇为之骄傲。显然,他们是在文化层面上看待这件中国国粹的。  相似文献   
44.
陈斐蓉 《收藏》2013,(13):112-115
2013年1月24日,文史大家周退密先生向天一阁捐赠76种书籍和文物,其中包括周老父亲生前手迹与所藏书画。周老说:"父亲的东西,我一直珍藏着,从不送人。现在把它交给天一阁,就是这些物品最好的归宿,我多年的心愿也了了。"2013年正值周老百岁华诞,在有生之年作此捐赠,不仅是周老百年圆梦之喜事,也是天一阁收藏之幸事,更是家乡宁波文脉延绵之盛事。  相似文献   
45.
吴波  侯凤芝 《出版广角》2013,(22):36-37
作为内容出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型出版模式,古籍数字出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播与使用,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结与分析研究提供了更新颖的视角、更广阔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可能。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古迄今,对先贤存留下来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便是后人绵延不绝的一项基本工作。这对于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对  相似文献   
46.
民国时期宁波私家藏书在保护和传播典籍,培养人才,服务公众,传承文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对藏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呕心沥血,保存典籍宁波私家藏书兴起后,经过不少藏书家的努力,许多古代典籍得以长期流传,现存大量的宋元刻本,就是历经众多藏书家传递保存下来的,民国  相似文献   
47.
杨口舍 《文化交流》2009,(11):45-49
宁波市2009年8月推出了城市形象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藏书楼天一阁几乎家喻户晓,但就在离天一阁不远的伏跗室藏书楼却鲜为人知了。这里的藏书,曾经卷帙浩繁,价值非凡。  相似文献   
48.
1 开题本文感兴趣的是天一阁发展史上某些阶段发生的事件 ,笔者认为这些事件对天一阁的发展走向有着特殊的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必要作一番探究细论。与习见的研究史分期不同 ,本文的论述不作所谓初创期、发展期、恢复期、鼎盛期之类划分 ,对天一阁的历史也无法作系统、全面的论述 ,而是仅对其沿袭过程的几个断面作点状剖析 ;有挂一漏万之虞 ,或可收窥斑见豹之功。本文的重心不在阁史 ,而在相关事件的评述 ,这些事件的选取并非都是天一阁历史上最重大的 ,却是笔者眼里别有意味各具内涵特色的。说实在的 ,天一阁的基本史迹已人所皆知 ,无多…  相似文献   
49.
宁波的天一阁作为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保持着勃勃生机,为当地的文化教育旅游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而相对于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四大藏书楼,他们的命运却和天一阁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0.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国家统编教科书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需要,但并不能满足学校特色教育、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需要。将历史学科知识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体现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科技能的应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将以自编"宁波天一阁的书与楼"课程为例,探讨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