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天津市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始创于1904年,是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的系列南开学校的发祥地。197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现为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国家级示范性中学。一百多年来,南开中学艰辛探索,薪火相传,高举爱国主义教育旗帜,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代代南开人的辛勤耕耘下,百年南开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果,  相似文献   
102.
张伯苓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国北方体育的创导人,也是在中国倡导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人.他将救国图强的满腔热忱付诸育才树人的实践,义无反顾地开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先河.他始终坚持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办学方针,提出"强我种族,体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与主张.他早在1907年就在提出了参加奥运会的设想,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体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杨小兰 《收藏》2008,(4):138-138
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举国欢庆。有人喊出了“百年圆梦”的口号。为何说是圆“百年之梦”呢?这是因为1908年天津南开就首先喊出了要办奥运会的声音,到2008年恰好是100年,真的是“百年圆梦”。  相似文献   
104.
最近读《张伯苓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版),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05.
我1929年到1940年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学习。那些年的南开生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一生。那时,我家七个兄弟姐妹,有两个上了南开小学,四个上了南开中学,后来有两个又上了南开大学。这种一家里有很多人在南开上过学的,在当时被称为"南开世家"。我哥哥大我l2岁,他跟张伯苓校长的二儿子是同  相似文献   
106.
吴铭 《高中生》2013,(16):8
鲁迅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鲁迅17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期间,他经常写信向寿先生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07.
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不过百年的历史。虽然中国大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大学思想的起点并不低,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固有的教育与文化底蕴,更重要地在于近代中国大学校长们所特有的办学思想和精神。20世纪20年代至中叶,是中国大学发展较快的阶段,也是学界对大学使命问题思考十分活跃的时期,国内一些名校在一  相似文献   
108.
正推荐理由:近些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既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又时刻拷问着当下具有教育情怀的学者。无疑,这样的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而其中最为有效的破解路径是:让真正明白教育规律的教育家办学!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杨斌借助民国八大教育家的"智慧之光"来为当下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9.
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以"爱国是培养人才第一要义""爱国心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等为内容,以深化国情教育、培育爱国能力、强调自我教育为做法的爱国教育机制,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成才报国的自动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正2014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福建省首届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的西南行教育培训。醉看天府自然风光,喜沐蜀地教育文化,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教育家张伯苓初入蜀地办学时的有感而发:"大江东去我西来,北地愁云何日开。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只不过,当年的张伯苓是因为北地愁云压城,为抗战所迫,无可奈何西南行;而今天的我们却是胜日寻芳川水边,无边光景一时新,自是万千感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且述笔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