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熊仁先 《湖南教育》2009,(11):43-44
抓教学、引领课堂是校长管理好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该如何引领课堂?我认为,一般需要跨越“三重门”。 一、课堂引领的方向之“门” 校长要引领课堂,就要正确把握课堂引领的方向。南开大学首任校长张伯苓先生说:“办学首先要知道,须造哪类人,当用何种方法。”这就是先辈们成功引领学校的经验,是我们要传承的对办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92.
缅怀     
1877年2月1日教育家徐特立诞辰;1988年2月16日教育家、作家叶圣陶逝世;1951年2月23日爱国教育家、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苓逝世  相似文献   
93.
从190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中国期望举办奥运会,已经100多年了。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百年盛景。在狂欢与激动中,我们也在思考和探索,为什么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奥  相似文献   
9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TC)是美国最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Dewey)工作过的著名的教育社区,也是我国教育界前辈胡适、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等求学的母校。2005年四五月间,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一位中国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带着录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来到了哥大教育学院,与TC的教授和纽约市的中小学教师们一起研究开发教师教育的模型。  相似文献   
95.
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芩先生是南开精神的阐述者,他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  相似文献   
96.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速而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起来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当我们上下求索时不难发现,在我国近现代艰难创业的教育名家里,张伯苓先生所开创的"巍巍我南开精神"(南开校歌所吟唱),对今天推进我国教育事业高速而持续地健全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7.
张伯苓创建了南开学校的教育体系,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和进程,许多民办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然而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却是虎头蛇尾。研究张伯苓创办南开的经验,能给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8.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天津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1894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因甲午战败深受国耻刺激.他愤然弃武.矢志兴学育才以拯救国家。1898年在天津爱国士绅、清末翰林严范孙家设馆,1904年,他在严范孙协助下。创办了南开学校(南开中学前身),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以后又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以及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等.使南开成为一系列完整的著名学府。  相似文献   
99.
重庆南开中学建于1936年,由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创办。学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建校七十余年来,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其中邹家华、郑必坚曾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还有以周光召、朱光亚、张存浩、邹承鲁等30多位院士为代表的顶级科学家,有以吴敬琏、茅于轼、汤一介、阎肃等为代表的著名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如今的重庆南开中学占地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拥有优美的教学环境、精良齐备的教学设施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