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09篇
科学研究   2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文从什么是执政为民,为什么要坚持执政为民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执政为民三个方面论述了坚持执政为民的涵义、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2.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说过,教育公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中央一直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建设和谐社会,这当中,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一个重要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3.
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思想上建党一直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新时期我党应该以“三个代表”作为价值评价标准,以“执政兴国,执政为民”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同时坚持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上的与时俱进。这是我党在思想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的成果,同时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进行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4.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85.
领会和掌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科学论断的精神实质,必须搞清楚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执政为民"的含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观.  相似文献   
86.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领导者只是人民的公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反复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同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就是服务。但是在理实中,有些党员干部不是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用手中的权力要求群众为自己服务。这就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  相似文献   
8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88.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89.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党的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在现阶段就是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90.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因为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尺度与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长久执政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