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篇
  免费   5篇
教育   1668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6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改诗是诗人提高诗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毛泽东的诗词同样经历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诗要用形象思维,改诗应重视加强字词的形象性,以形象的语词表达诗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是绘画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综合体.诗的绘画性即诗的语言的形象性,诗的抒情性即诗的语言的感情色彩,诗的音乐性即诗的语言的抑扬顿挫.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格律化上.毛泽东的改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写作的特点,说明诗歌修辞应重视语象的可视性、语意的抒情性和语音的音乐性.学习毛泽东的改诗,不仅可以提高诗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修辞水平.  相似文献   
43.
<文选>游览诗正在该文集中虽只占取二十三篇,但意义重大.创作主体呈现给读者的是情与景的结合,记录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同时顿生或渐悟人生感悟和体验,但细探其每篇的表现方式就有不同.本文将从文本的三种抒情模式出发,探讨诗人在文本中是如何将情与景融合的,其方式又如何.  相似文献   
44.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45.
文言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完美的艺术形式,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于涵养人的品格,提升人的修养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审美教育应受到重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归纳为三点:(1)叙事文章,体悟语言、结构、人物之美;(2)说理文章,体悟思想哲理之美;(3)抒情文章,体悟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46.
九叶诗人穆旦的诗歌采用理性、间离的人生态度和关照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客观化抒情模式。从文本层面上说这正是由于采用了戏剧化的抒情手法。穆旦诗歌实践的成功证明了戏剧化抒情是新诗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7.
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考点分析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表意是诗歌的核心和归宿,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笔法。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撼人心,容易把握。  相似文献   
48.
我国文学艺术悠久的抒情传统孕育了丰富的抒情母题,其中最常见的有伤春与悲秋。因为中国传统上是个农业社会,四时代序不仅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且给人们的情绪变化也会带来影响。文人们对自然征候的变化更为敏感,他们赋予春、秋某种普遍的情感价值,在季节变迁与宇宙变化、气候嬗变与人生际遇之间确立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49.
"理趣"诗是宋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历来褒贬不一.应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审视三个方面对宋代"理趣"诗进行文化阐释,通过整体观照,给予宋"理趣"诗一个客观公正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50.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