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863篇
科学研究   70篇
各国文化   82篇
体育   298篇
综合类   115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83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万波 《收藏》2016,(1):92-95
四川眉山三苏祠珍藏明代天启《苏米志林》刻本一套,内容记录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琐言碎事以及米芾的轶闻趣事。该套刻本出自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晋之手,刻印精良;曾经由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沈德寿收藏,是一套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  相似文献   
52.
明代自成祖开始崇好藏传佛教,宦官也因之深受影响。不仅其佛教信仰中有藏传佛教的因素,而且与藏僧间也多有交往与过从。宦官的汲引也往往成为藏僧得与皇室亲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3.
张慎言在任职南京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的谈迁,并引为知己。在谈迁的诗文笔记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张慎言晚年行迹的记述,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依据,通过梳理,基本确定了张慎言的享年,其生卒年份应为1575-1645,纠正了史籍传记文和新编辞书条目的错误。  相似文献   
54.
巨玉霞 《中国考试》2006,(11):56-59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两卷专门记述科举,提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对唐朝与明代科举做了比较,观察到科举的弊端,进而提出改进之法。研究明代科举,必然要研究顾炎武。  相似文献   
55.
薛瑄是明初理学代表人物,但由于黄宗羲《明儒学案》对其未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因此,一直以来,薛瑄研究与其学术地位都是不相称的。民国期间到改革开放之前,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之后,才形成一股研究薛瑄的热潮,主要围绕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方面展开。21世纪初以来,相关研究日趋细密,在原有研究的路径之外,又出现了对其政治思想及其与东亚文明关系进行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6.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王红春所著《明代进士家状研究》一书,2017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7.
“开台第一人”颜思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天启年间,漳州人颜思齐因得罪官府,为免遭搜捕,逃到日本平户。经多年苦心经营,他积累巨资,成为当地华侨领袖。后几经波折终于到台湾扎根,是开发台湾的先锋人物。他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台湾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明中后期.隐士相对减少.而山人奔走于天下.成为这一时期一种较为奇特的化现象。如果说明代隐士仍然是传统隐士化的延续.那么山人则是传统的隐士化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化相作用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化现象。本主要分析这一时期隐士和山人及其不同的社会交往范式.从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这一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9.
论述了岳飞和于谦之死的相似性,特别讨论了宋高宗与岳飞被戮有很大关系。这个论点首先是由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提出的。  相似文献   
60.
明朝的造纸技术集历代之大成,有了长足的发展,公纸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明王朝很重视档案的保护工作,对官府公用纸的种类,规格,质量,来源均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保存中国古代化典籍,丰富中国档案库藏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