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大学生》2014,(Z3)
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年轻时吃过亏、尝过苦头、受过益之后反思得到的点滴感想发在微博上,他说:"时代在变,但做人的方法却是相通的。"微博文章集结成书《年轻时》。大兵黄年轻时常想学愤世嫉俗的人,觉得有崇拜者。那些人也是辛苦过来有专业的。没下过苦功,连愤世嫉俗的本钱都没有。李敖这样谁都斥责的,其实有深厚文史底子。骂人就像天桥大兵黄,混不长。古语说:"山林处士,常养成一个傲慢轻人之象,常积成一腹痛愤不平之气,此是大病痛。"年轻时还是要  相似文献   
12.
李敖对于"相逢"有惊人语:相逢只是萍水,只是断萍,只是流水,只是一次,没有下一次。离别就是永别,生别就是死别,让她眼中的背影依稀,让你眼中的不再。也许大半生浮浮沉沉,见惯了生离死别,所以,他才说得那么冷寂,凄厉,不带喘息,读来感觉风霜刀剑劈将而来,让你不带一丝迟疑,绝了念,死了心。年岁渐长,越来越喜欢一些带"不"字的词,不语,不遇,不喜,不悲。所以,特别能理解李敖这一番言语,带着情何以堪的无奈与决绝。  相似文献   
13.
李敖这个人     
张力 《对外大传播》2005,(10):26-27,43
李敖来了,这位海峡彼岸狂放不羁之人,终于踏上了这片他“话说”了千回的土地,并卷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让一直读着别人的这个有识狂人给了我们如此近距离读他的机会。 不同的人都在读李敖——年长者读李敖,可能是因为他即使深陷囹圄,也能射出正义的林中晌箭;中年人读李敖,可能会从其狂放的外表下,看出那里裹着一个冷静的灵魂,还可能因为他读书无数、著书百卷,在他貌似胡说八道的表象下,让人感受到那种在文字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青年人读李敖,也许是透过岁月蒙在他身上的风尘,可以更多地领悟到在他率性而为的背后深藏的学识和睿智。 本刊特约记者用了十余天时间,一路全程跟踪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身影,近观旁察,现撷取些许浪花,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弥生 《大学生》2013,(18):50-51
正见面的时候人们相互介绍,经常听到这样的标签:他来自艺术世家,他家是书香门第,她是X家名媛。好像了解了家庭背景就能大抵明白你这个人一样。我是个学新闻的普通大学生,某次被别人介绍为来自"新闻世家",懵了一下,回首望来,嗯,我是学新闻的,我爸妈也是学新闻的,噢,连我姥爷居然也是学新闻的!不禁回味起家庭文化在我成长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读到“星空,非常希腊”这样的语句时,即使我们不知道这是谁写的,也能感受到其作品的俊秀与空灵。当读到李敖“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的时候,其狂放不羁的性格就在我们面前展露无疑。语言之于文章.正如肌肤与表情之于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肌肤与表情,不同的文章也应有不同的语言。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学生作文的语言很多是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请看:  相似文献   
16.
初期白话文     
李敖有一篇文章谈“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对朱自清、谢冰心等人的散文大加鄙薄,斥为幼稚做作,另有一篇文章则更有惊人之论,说是“五四”以来的白话文,他李敖是第一,鲁迅也在其后。文章是多年以前看的,当下即觉李敖真是狂生故态,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17.
李敖倨傲不逊,卓尔不群,狂放不羁,充满侠气、英气。李敖为人外宽内深,“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作为传统文化的爆破手,李敖坐拥书城,长期出没于史学的王国。李敖在理论高地揭竿而起,呼啸而前,在商海辛勤淘金,经济自立。李敖决意忍它百年孤寂,傲然千山独行,与敌手周旋到底。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台湾文坛第一狂人、斗士的著名作家李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深究典籍,学富五车;他博览群书,才高八斗。屡遭劫难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9.
许骥 《大学生》2012,(7):71
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博士"二字可以作为称谓使用,但想必是西方的传统。家里面出个博士,大概是一件挺值得炫耀的事罢?大学时代得知,近代学术大师胡适,除了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外,一生中还获颁35个(荣誉)博士学位,法学27个,文学7个,人文学1个。所以,胡适一生共有36个博士学位,羡煞读书人。经典美剧《Friends》里有一幕,主人公之一的Ross Galer介绍自己时,他的父亲要求他必须说:Dr.Ross Galer,以显光荣。台湾作家李敖在称呼他女儿李文时,也总喜欢叫她:Dr.Hedy Lee。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好人     
小孩子看电视,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