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943篇
科学研究   143篇
各国文化   109篇
体育   162篇
综合类   364篇
文化理论   68篇
信息传播   42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844篇
  2013年   546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894篇
  2010年   758篇
  2009年   749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528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409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正>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古诗言语简洁,寥寥数字,却表达无限的意境。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的经典诗篇,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灵魂的活的显现,高超的艺术技巧的表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些诗篇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力求教法生动活泼,以诗化的形式传达诗意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992.
闵岚 《中小学电教》2008,(12):80-80
<正>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化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同时,我们可以说,和谐体现在教学上,造就了教学的美。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美"的重要阵地,教师必须去研究如何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和谐",以美的魅力,去感染、陶冶、净化学生。  相似文献   
993.
感悟冬天     
<正>冬是穿着素服的白衣天使,它优雅恬静,让您感悟到它圣洁又亲切。初冬,绿树慢慢变成灰褐色,风也变得尖啸而寒冷刺骨,花谢果落了,只有菊花还在寒风中摇曳。沿路的树叶变得枯黄而纷纷落地,冬天便这样来了,而且愈来愈寒冷。  相似文献   
994.
岑参蜀中诗歌“主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四年,其诗歌创作延续了他一贯的“主景”特点,但却又表现出与其边塞诗不一样的风格特征。他的蜀中写景诗清幽奇险、感情深沉,显示出作者晚年的落寞处境和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995.
刘瑾对朱熹诗经学中赋、比、兴与淫诗说问题的阐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瑾为元代申述朱熹诗经学的重要学者,他对朱熹诗经学的阐发表现在羽翼与批判两个方面,本文试从赋、比、兴与淫诗说两个重要问题入手,将刘瑾对朱熹诗经学的阐发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96.
明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从创作角度对诗气的考察.上述三方面,继续展开了诗气之论,使古典诗气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997.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98.
考诸经传为宋代金文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宋代金文研究的考诸经传中,《诗》属被征引较多的文献之一。宋代金文研究引《诗》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字词互证、名物互证、史实互证。宋代金文研究的考诸经传为“二重证据法”之滥觞。  相似文献   
999.
作为董仲舒伦理关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迭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1000.
酒肉魏晋     
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本职工作是酒神,而兼职戏剧诗歌之神,由此可见,酒与诗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酒,所以诗。而中国文人与酒,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魏晋时期,酒与诗的关系尤为密切。孟德有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为什么喝酒?是为了解忧,可我们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曹操看似“以酒消愁”的消极行为,实则表现了他的豁达心胸,求贤若渴的积极心态,所以“酒”既是休闲之好,又是抒情之寄。千思万绪,毋须多言,尽收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