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67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3,(31):17-19
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达成了审关主体之气、审美客体之气、艺术手法之气的交汇与融合,在对生命之气的感悟落实中生成了独特的宇宙情怀和艺术情调,使作品呈现出生动的气韵感。  相似文献   
152.
一、借鉴中国水墨画的写意、表现形成风格 从水彩画传人中国开始,就一直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中国画的影响。中国水彩画在西方水彩画的基础t,融人了中国画的气韵、笔韵、神韵、诗意、章法、布局和意境等特色,使水彩画具有了东方神韵和中国气质。  相似文献   
153.
魏晋南北朝370年创造的文学艺术,在我国文艺史上有许多"第一".它们的繁荣发展原因是何,有何规律,表现怎样的精神?通过对时代人文环境"新道学"和自然主义、适性主义于文艺创作的渗透性浸润的分析,可以发现道家的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导引着这时期对艺术性质的理解和创作诉求,从而可从大量艺术作品和创作实践中提升出舒气达道、玄妙忘我、游心畅神和气韵飘逸的艺术精神,回答了上述极为困难又重要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4.
杨玉珍  聂晓玲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10-112,136
20世纪以来对"气韵"的研究,以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气韵内涵的研究;对气韵产生基础的研究;从中西方对比角度对气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5.
20世纪以来对“气韵”的研究,以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气韵内涵的研究;对气韵产生基础的研究;从中西方对比角度对气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6.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认为他“气体卑弱”,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其中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缜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57.
气韵论     
本文提出“气韵”是中国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相对于西方美学和文艺心理学自有其特色.文内对中国古代“气韵”论的源流,发展作出梳理,提出“气韵”为“生气韵味”的论题,并对“气韵”论的艺术节奏内容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8.
孙其才 《收藏》2010,(4):162-163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灵魂与核心。把骨力强劲、墨色斑斓、意境深远、气韵生动、神随形出、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这些华丽的词汇用在陈欣的山水画上一点都不为过,他笔下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庭字楼阁足以表达他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和气韵;  相似文献   
159.
文章从我国古典文论的“气韵生动”入手,由主体内在之神,客体外在之韵等几个层面展开论述,从而阐明了播音者要立足于“通”,既将传统文化之“气”,又不乏时代之“韵”,才能创作出神形兼备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60.
在中国文人画中,“气韵”主要表现为创意、布局和用笔三方面。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人画家当中,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则把这三个方面郝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就吴昌硕在气韵的运用上从他的立意,用笔.布局、三个方面结合他的绘画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