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59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4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在文学教学中,海明威作品中的男性"硬汉"形象被认为是作者的标签,通常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因此海明威也被批评在作品中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在教学中被忽略.但是从作品外部的文化语用信息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出发,对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和非理想女性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作者对两性和谐关系的渴望及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可以还原海明威对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42.
风格翻译,是翻译界力求实现语言间精准的重要翻译内涵。一方面、反映译者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力求保持原作家的风貌。风格翻译,一直作为翻译界崇尚的标准在翻译界实施。为翻译风格的实现,翻译作品的独特性、原作的可译性三者寻求出最佳平衡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风格作家,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的“文坛硬汉”。他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翻译成各种文字形式在世界范围了传阅,对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论文以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不同译本,论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以求为其风格翻译做出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43.
海明威中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从而产生了许多的言外之意,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海明威代表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了"冰山原则"。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老人与海》的解释似乎都是从这一方面进行的。然而,明清时期王士禛所主张的"味外味"与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极其相似。本文从"味外味"角度分析《老人与海》中的冰山原则。  相似文献   
44.
《垂钓》2014,(6):1-1
1935年,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从一个老渔民口中得知了一段曲折的捕鱼经历。16年后,他在古巴据此写下了传世中篇《老人与海》。书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虽然经历了84次空手而归,但仍旧坚守信念独自出海,终于捕获了一尾体积罕见的大马林鱼。  相似文献   
45.
《非洲的青山》是对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在东非肯尼亚打猎经历的真实再现,其中对非洲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狩猎时的残忍描写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海明威内心的矛盾和自然观的双重性,这种矛盾其实也是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典型代表。从《非洲的青山》入手,对海明威对待人与自然的双重态度进行分析,批判海明威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46.
天才与柱子     
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用一支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六种色彩。总之,你拥有的工具与创造力根本毫不相干。事实上当一位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钻研愈深,技巧愈熟练时,他愈会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47.
古往今来,一字文或散见于稗官野史,或在民间口口相传,为人所津津乐道。那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精巧别致,奇妙有趣的一字文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48.
宋存颖 《垂钓》2008,(1):68-69
海明威的生命中,垂钓与写作交错进行,贯穿始终。今天,让我们摘下他那小说家的耀眼光环,去了解一下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钓徒,他是怎样用自己的一生书写钓鱼的传奇。  相似文献   
49.
夏荫 《集邮博览》2001,(9):15-15
最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大师经典》的集。全书分上、下两卷,选录了20位重要诺贝尔学奖得主和20位虽未得奖,但认为应可得奖的学大师的作品。选录这40位大师是根据一份对中国学、作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系学生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虽然难免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公正和准确,但却反映了中国人对诺贝尔学奖评选的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50.
《中文自修》2011,(11):50-52
1954年10月2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学院里,诺贝尔文学奖正在颁授。但是,获奖者的席位却是空缺的,他只带来了一封简短的口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