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3篇
教育   2724篇
科学研究   1423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47篇
综合类   191篇
文化理论   97篇
信息传播   6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31.
132.
1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特征 1.1陆域环境。黄河三角洲地质构造为中、新生代断块坳陷盆地,第四纪地层厚达400余m,向东逐渐变薄。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山前平原、冲积平原向三角洲上部平原、三角洲下部平原、水下三角洲过渡。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两大类,其中潮土分布范围从内陆向海延伸到海拔3~4m,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类农业土壤,近海一带为盐土,各土类之间均有土种过渡。  相似文献   
133.
化学课堂教学"绿色生态环境"的创建,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实践.其核心是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的重点,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师生之间的协调合作与互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34.
廖树标 《地理教育》2011,(10):38-39
2012年的主要热点将会围绕下列内容作考查: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城市规划、工农业区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政治经济合作、重大探险旅游活动、重大工程建设与重大战略实施、上海世博会、重大体育赛事等。本文仅举几个典型热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5.
顾志跃 《上海教育》2011,(14):35-36
校本研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校本研修的开展,需要多角度、多方面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需要经历从角色适应到经验积累,再到专业成熟三个基本阶段,而处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状态和重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6.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1,26(4):93-95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辜鸿铭会通中西文化并推崇儒家文化,适应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其选择的格义策略也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应成为典籍外译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7.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三线建设在六盘水全面铺开。由于当时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随着六盘水矿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境内环境开始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出现“三废”污染严重,地下水下沉、枯竭,森林资源缩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增多等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138.
本文以中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策略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为主要依据,从让学生意识到掌握环境保护的价值;提升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多途径以及多元化形式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合理借助宣传阵地开展舆论宣传;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9.
近代甘肃生态环境变迁的社会根源,一是生产生活需要支付生态环境成本,如森林草原转化成能源和建筑材料;农牧农林转换毁坏林草植被。二是社会动乱使生态保护处于失控状态;军阀、官僚、商人为获取财富随意毁坏自然环境。生态变迁的趋势是人地关系总体趋于紧张;水资源减少与干旱成为生态恶化的典型特征;国家政策对生态环境影响明显;生态破坏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构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0.
引入西方媒介生态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网络电视台这一新兴传播现象放在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中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从经济生态因子、政治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三个层面去探析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网络电视台促媒介融合、丰富融资途径,重制度改革、多元平等对话,找准生态位,实现分众定位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