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32.
《沧浪之水》是阎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剖析,从用典这一角度来解析知识分子的蜕变.该小说用典特点鲜明,以“沧浪之水”之典,贯通始终;以知识分子典故自我剖析知识分子当下的出路;化用诗词典故来增强小说的思考力度。  相似文献   
33.
34.
乐府诗本事往往是某些特定情感或具体名物的典型代表,故而逐渐成为文人诗歌创作过程中喜用的典故。就其技巧而言,文人要么通过曲名影射或始辞化用乐曲本事,要么对乐曲本事进行含蓄隐晦的间接使用。就其意义而言,本事之典的使用一是深化了诗歌表现主题,二是在物态摹写过程中往往能将物赋以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35.
杜诗用典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肯定性典故和否定性典故、整体性典故和局部性典故、事典和语典等.  相似文献   
36.
邵元生 《少年读者》2008,(4):I0006-I0007
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37.
颜延之的诗文创作总体上大量用典,故而历来诗话都以"用典为博"来概括其诗文创作的特点。但是通过对颜延之现存诗歌用典的考察,发现其用典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多与寡的区别,这与其诗歌创作动机及创作心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颜延之现存的诗歌作品难以显示其用典好"博"好"密"的自觉创作特色,更多的是受制于文体特征与创作语境需要下的主观且被动的斟酌与润色,体现出颜延之文学随从身份下文学创作的局限与无奈。  相似文献   
38.
中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对传统文化,毛泽东一贯主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不但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从其用典上便可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创新。毛泽东用典,总是能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艺术地加以改造,使传统文化旧意翻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9.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40.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宗匠巨擘。历代学者在韩愈作品上用力甚勤,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从中可以提炼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方法。今以韩愈诗为例,千年学术史里涌动着学术思想变革与学术方法创新的潜流,诸如典故注释之边界,标点方案之拓殖,"以本事系年"之策略等等,有待充分阐证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探求古代文学研究与数字人文的对话契机,避免疏离冷峻的对象化言说和裹挟包办式的单向度建构,推动"数字"与"人文"的交互赋能,以期真正实现人文学术研究的观念迭代与方法创新,促进古代文学学术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