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7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部分汉语音译外来词利用了汉语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而且汉字同音字较多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同音字来表义;利用了形声字可拆分为声旁和形旁两个部分的结构特点,利用声旁表音的同时也使形旁巧妙地揭示部分意义,这体现了汉语音译外来词的表义性。这种表义性只是通过汉字的表义性提供了部分词义信息,甚至是歪曲的信息,这和词汇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2.
《沁园春·长沙》与传统的悲秋之诗很不一样,全诗充满自由奋发昂扬向上的豪气。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感觉?在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解读重点。1上下阙领字和词中独特的用字上阙的"看"字和下阕的"恰"字历来有专家进行解读,但在教学中却未对此做出教学处理。一方面,一个看字统领上阙描绘眼前的湘江秋景图,恰字统领下阕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  相似文献   
93.
汉语俗字随正字一同传入日本,为日本吸收。日本上代金石文包含了大量汉语俗字,其类型与汉魏六朝以及隋唐碑刻的俗字具有一致性。其中部分俗字业已进入日本现代规范用字。考察上代金石文中的俗字,对于中日汉字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关于男女人名差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以为常的人名现象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某校2005级研究生463个人名用字情况来看,仅根据用字就可以明显地区分男女性别.对于人名的考察分析,前人做了很多方面的比较,本文仅旨在分析男女人名在语义、语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5.
《金瓶梅》中“讲欢”是动词,意思是男女欢会,“讲(请)”通“媾”;“绰耀”作动词用,意思是照耀,作形容词,意思是光彩闪烁、光明显赫的样子,“绰”通“焯”。白维国主编的《金瓶梅词典》没有辨明二词中的用字通假现象,因此对上述二词的释义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96.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类著作往往涉及大量古籍资料,作者引用的古籍资料不少都来自线装本或繁体排印本.而今人写作的研究性著作通常使用简体字排版,作者一般也使用简体字书写.因此这就存在一个繁体字系统向简体字系统的对应转换问题.而作者书写时一般比较随意,不怎么注意或不太了解繁体字系统和简体字系统复杂的对应转换,因此在这些稿件中往往混杂繁体字、异体字、旧字形,甚或会混杂一些汉字系统中不存在的自造简化字;有时该简化的时候不简化,不该简化的时候又简化,这些无疑给编稿带来很大难度.如果编辑忽视了此类问题,这些不规范用字就会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中,实际上,在正式出版物中也时常会发现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在此,笔者拟列举一些引用古籍资料时常会遇到的用字不规范现象,并作简要分析,以期引起作者和编辑工作者对此类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97.
课堂教学追求轻负高效,教师必须以教材开发者的姿态去解读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从立足教材到超越教材。最近,笔者先后听了两位教师上的苏教版第一册《练习2》“学用字词句”一题的教学,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98.
重庆綦江梁山寨梁山寺门楣上刻着一副怪字对联,文字形体怪异。记者遍寻当地群众及相关研究专家,无人能识。在广泛搜集文献材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该"天书怪联"文字乃是道教专用字。通过对"天书怪联"的逐字解读,分析构字理据,解析"天书怪联"之谜,为道教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99.
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从"借音字"和"分化字"的形成来看,分化字是造成汉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假借义造字是形成分化字的途径之一,不能作为假借字是造字法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0.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的一字多义(如“材”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解,“作”字有七解),有的一义可用多词;有的不同字,同音不同义(如师傅的“傅”、付款的“付”),有的同字,不同音不同义(如快乐的“乐”,音乐的“乐”,作姓氏用的“乐”),诸多情况,不一而足。如不仔细领会辨析,很容易发生误用,甚至闹出笑话。现就日常阅读所见,列举一些经常发生的用词用字差错,作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