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7篇
  免费   6篇
教育   1635篇
科学研究   153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300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12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赵力 《记者摇篮》2007,(1):51-52
电视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类的节目编辑时,记者或编导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编导应充分考虑特技、图像资料、动画、现场声、音乐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参与编辑,共同  相似文献   
992.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细节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的影响力,进而对节目的收视率、整个频道的新闻竞争力产生影响。本文从采编实践出发,论述新闻节目中画面细节、声音细节和制作细节的运用。  相似文献   
993.
摄像在剧中的作用电视剧是由多种创作元素溶合在一起的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剧种,作为剧中主创人员的摄像,则要通过他手中的摄像机来体现人物的思想内涵和结构画面的影像形态。  相似文献   
994.
一,“独特”性电视与纸质媒体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因此,电视新闻导语与纸质媒体新闻导语相比也有它的独特性。如在记者节当天,丽水各家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报道了与记者节有关的新闻,《处州晚报》的记者写了下面的导语:记者这个职业对于市民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今天是我国第三个记者节,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记者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995.
翻拍字画既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可用于各类印刷品的制版。 把字画画面摆放平整。翻拍字画,要先把字画的画面摆放平整,避免出现光照不均匀的现象。已装裱好的字画,可挂在墙上或平铺在乎整的板面上。未装裱的字画,可放在一块白色油漆板或光洁的吹塑纸板的板面上,用毛刷轻轻地将字画刷在板上,让字画平整地紧贴在板面上,才能用于翻拍。  相似文献   
996.
张述勇 《视听界》2007,(3):97-99
画面作为电视艺术最重要的元素,怎么处理好它的节奏尤为重要。画面的节奏处理大都是在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时完成的。 一、景别和角度变化 这是每一个场景拍摄必需的,并不必然带来节奏的变化,但是主要景别的运用和主要角度运用及变化仍不失为一种节奏处理的外在条件,也为后期的剪辑提供了节奏处理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7.
电视是靠画面说话的媒体。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拍到珍贵的电视画面是梦寐以求的事。珍贵画面往往又被电视人称为好镜头,一组(或者一段)表现力强、人物状态好的好镜头是优秀报道最主要的构成要件。它不仅是电视新闻的点睛之笔,也是电视有  相似文献   
998.
电视节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组成,除了画面语言,最吸引人的就是听觉语言,也就是解说词。本文力图对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9.
浅谈农业科教片的画面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凯  俞南 《新闻界》2007,(2):93-93,9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科教片的创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和教育的新要求。如何通过画面编辑来丰富画面内容,加大信息量,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便成了农业科教片创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潘勇 《上海集邮》2004,(4):19-19
明孝陵(参见本刊2005年第12期14页)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而得名,地面木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存陵寝主体建筑和神道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神道由四方城起,西经外大金门(今红桥),绕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依山势蜿蜒分为两段。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