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才子是才子佳人小说中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来塑造的人物形象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人格世界的矛盾性 ,表现为体格上是男子之身而取女儿之态 ,性格上是以想望与放弃并存的姿态对待其人生理想 ,品格上是发乎情而止乎礼 ,情礼和谐为一体。才子形象上的这种矛盾性设定 ,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一种阴柔性审美取向 ,它标志着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82.
文章认为,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从消费者个体理性出发的私人消费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无理性,这种整体的无理性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的失灵。作为整体理性代表的国家应该在消费者个人理性失效的情况下迅速介入,其介入的方式就是通过发展公共消费来替代那些导致社会整体无理性的私人消费,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理性。  相似文献   
83.
在线评论存在初始评论与追加评论前后态度不一致的现象。基于SOR模型,加入感知有用性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以问卷调研形式获取数据,用结构方程验证假设以探讨这种不一致性的各维度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结果:矛盾性评论的内容特征、内容质量、时效性、时间间隔和评论者资信度均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负向影响;矛盾性评论内容特征、内容质量、时效性和评论者资信度均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时间间隔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矛盾性评论的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4.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术审美性质中要素之一的娱乐性视为“治身之末”,甚至有时还流露出否定倾向,在音乐审美属性与社会功用关系上,明显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其音乐教育思想上的这一矛盾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5.
86.
从约翰·巴思的短篇小说《生命故事》中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很多作品并没有贯彻其一向主张的各种原则.作者没有死,读者不自由,而作为后现代主义重要特征之一的"零乱"很多时候也没有得到实现.因此说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天生的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87.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对王熙凤性格的准确全面分析是我们深刻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重要内容。王熙凤性格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矛盾性,充满着灵肉的拼搏,善恶的抗争,美丑的冲突;二是动态开放性,她的性格始终与她所处的那个贵族家庭的兴衰同步发展,发生了强横——消歇——绝望的变异,她能因人因事因境而异,呈现出不同的神情风貌;三是时代性,王熙凤是站在行将崩溃的封建冰山上的一只雌风。  相似文献   
88.
《祝福》的主题是反封建,我们从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营构特点上,从祥林嫂、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和四婶等这个形象体系中人物的特定关系的把握上,就可以看出,代表全部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枷索,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9.
赵荣凤 《文教资料》2008,(23):12-14
明代是一个充满着进步与守旧,启蒙与愚顽,思想解放与理学禁锢,人性觉醒与禁欲猖狂的对立与冲突的社会.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三言"中的部分女性形象在伦理道德的背后,在情爱的追求过程中,往往只能陷入两难的迷茫,陷入一种无可逃遁的悲哀.本文旨在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社会背景及作者意图的论述.  相似文献   
90.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