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篇
教育   25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二十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新实在论于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盛行,新实在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它是界于唯心主史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一个折衷学派,缺乏完整的体系。它虽然包含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但在认识论上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觉主义,在本体论方面接近于客观唯心主义。唐君毅先生也受到了新实在论哲学的影响,其知识论思想具有明显的新实在论特征。  相似文献   
7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它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判定遭到了来自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质疑。其实,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质疑,并不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非科学性造成的,而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背负的科学知识论负载造成的。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我们反思对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3.
先秦中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论思想,尤其是道家的知识双层论、墨家的知识分类学说、名家的知识相对说及共相说,这些思想学说影响至今。然而,先秦哲学家关注的是对人生的反思,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注重对认识本身或认识过程结果的反思。此外,他们的论述往往十分简短,从内容看上去似乎并不连贯。在语言上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富有神秘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先秦中国哲学缺乏严谨的逻辑和形而上学,从而未能形成完善统一的知识论理论体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74.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大师F·A·哈耶克以强调人的无知的知识论和进化的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其二元的法律观和新自由主义法哲学。哈耶克的法哲学对我国的教育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新的分析框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5.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告诉我们:蒙昧的大多数需要精英的指引,唯有“哲学王”才能带领群氓走出洞穴,沐浴温暖的阳光。其实,从知识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因为人都会受到以往认识的限制。培根所谓的“洞穴偶像”就是要求人要破除浅见,重视整体。1949年,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构造了另一个“洞穴”,这个洞穴是一场罪案的发生地。为求自保,遭遇山崩困于洞穴的探险者杀死并吃掉了一位同伴。围绕罪与非罪、刑罚与执行、  相似文献   
76.
本文对《知识论》一书中的英语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综合,力求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和观察金岳霖新实证主义思想;同时,也对英汉互译研究提供材料,本文试图填补金岳霖研究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77.
78.
教育创新是教育中的人对教育领域内既有发现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从创新发生机制上看,教育创新是建立在以教育本体论为主,以知识论和直觉论为辅的"一体两翼"结构模型上的。当前教育创新之所以陷入困境,一方面在于没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本体论,另一方面在于知识观的扭曲。因此,实现教育创新,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对创新机制的溯本清源。  相似文献   
79.
知识论是西方教师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立足点。传统的知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论和复杂性理论对知识的认识立场令不同阶段教师学习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发展趋势看,教师学习对推进教育系统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整合"个体—群体(学校组织)—政策"系统是其进一步研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0.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波克维茨的“社会知识论”侧重考量知识的“社会性”,基本观点包括: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社会知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碎片化思维”这一思想通道对学校知识、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论进行解构,教育研究者应理性表达批判、教育决策者应坚守知识分子立场、教育实践者亦应是“研究者”.这是波克维茨“社会知识论”给予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社会重构的重要暗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