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554篇
  免费   1438篇
  国内免费   2170篇
教育   127897篇
科学研究   28178篇
各国文化   605篇
体育   8157篇
综合类   7590篇
文化理论   1039篇
信息传播   28696篇
  2024年   745篇
  2023年   3352篇
  2022年   2122篇
  2021年   3472篇
  2020年   3890篇
  2019年   4168篇
  2018年   2220篇
  2017年   3896篇
  2016年   4673篇
  2015年   7379篇
  2014年   16134篇
  2013年   13196篇
  2012年   15508篇
  2011年   16104篇
  2010年   12897篇
  2009年   12640篇
  2008年   16869篇
  2007年   12352篇
  2006年   9160篇
  2005年   9369篇
  2004年   6575篇
  2003年   5618篇
  2002年   4912篇
  2001年   4212篇
  2000年   3258篇
  1999年   1333篇
  1998年   898篇
  1997年   1086篇
  1996年   900篇
  1995年   726篇
  1994年   641篇
  1993年   485篇
  1992年   352篇
  1991年   282篇
  1990年   283篇
  1989年   24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57年   11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992.
993.
《新闻界》2022,(4)
弹幕被视为一种强互动性的评论文本,但部分弹幕并不承担评论功能,同样也是弹幕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位置弹幕。本文应用扎根理论对近三万条弹幕进行编码,发现位置弹幕是空间参与度与用户参与度并重的一类弹幕,其以弹幕空间为核心,联结现实空间、文本空间和弹幕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位置弹幕的边界与分类,用户在虚拟世界的空间实践方式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994.
丛楠 《兰台内外》2022,(2):37-39
新媒体为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媒体视域下,加深校史文化研究,创新校史文化传播途径,构建多管齐下的校史文化新媒体传播格局,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现状的不足,提出新媒体在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发挥的有效作用,结合燕山大学校史馆实例,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加快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95.
99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档案智库,可根据我国国情与档情,设置全国性、区域性与行业性等类型,并采用独立式、委托式、合作式与吸纳式等模式。档案智库的类型1.全国性档案智库全国性档案智库建设即确立统一单位主导档案智库建设,依托政府部门、档案高校、档案服务行业资源,如政策支持、学科建设、人才供给、技术创新、资金保障等,着眼于全国性档案事业战略规划、档案学科发展与档案人才培养等,建立具有国家级规模、专业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档案智库,助力档案事业创新和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依托一流的教学师资、高层次研究队伍与优质的研究平台,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服务全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7.
998.
2021年,"元宇宙"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针对元宇宙的著述多从理论视角解读,对业界的实践经验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分层模型方法描述了"元宇宙"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平台的体系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对腾讯公司、英伟达公司、Epic Game公司等相关产业人士和研究人员的调研访谈和相关文本,对"元宇宙"产业的优势企业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元宇宙"产业及技术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999.
黄婷 《东南传播》2022,(9):104-107
短视频的发展使得侨居海外的华人拥有文化传播的渠道,成为文化中间人。通过采用个案的文本分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马来西亚华人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文化中间人既通过共同解释项展现同质文化,又以文化注解的方式凸显文化差异,展现出一种奇观化的叙事。同时在数字媒介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成为必然,第三空间的理论边界进一步拓宽,发展为以媒介为边界的数字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000.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