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6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真在坦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于是,3位年过六旬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穆青、冯健和周原,重访河南兰考,发表了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通讯的发表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表示,他们是"流着眼泪读完了作品的",  相似文献   
22.
原新华社社长、名记穆青同志是新中国新闻界的泰斗.同时也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新闻作品在语言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3.
感情穆青     
白丁 《新闻知识》2001,(7):41-41
  相似文献   
24.
新闻作品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人曾这样说,某人的新闻作品,即使是捂上作者的名字,只要读一读文字,就可以知道是谁写的。进入21世纪,中国传媒改革更加深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从边缘突破走向了中心突破。新闻写作风格的改革创新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5.
3月12日,人大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应邀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纪念穆青诞辰90周年暨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论穆青的记者成才观》的大会主题发言。此次研讨会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社河南分社、中共河南省开封市委共同主办。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新华社秘书长张锦,以及河南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研讨  相似文献   
26.
面对解放以来政治局面的复杂和多变,穆青在新闻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有胆有识的特点。特别是在涉及敏感问题的选题、策划、写作和拍板等各个环节,穆青总是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尽管许多作品穆青并非最先采访者和最早作者,但经过他和同仁的采访、开掘、写作、深化,对原题材的把握和表现较先行采访和写作者均有超越之处。当前,在新因素不断增加的新的情势下,新闻大家穆青在新闻工作中的胆与识仍然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7.
有人说:"穆青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长在时局动荡的旧时代,告别在急剧变化的新世纪";也有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的身上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他的典型人物通讯触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同时实现了国家通讯社向世界通讯社的大步跨越。  相似文献   
28.
2011年是穆青诞辰90周年,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不同的世纪。对于穆青来说,他抓住了这个时代机遇,其创作的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渗透力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笔者认为,穆青的作品之所以产生如此强大的传播效果,情感是前提因素。穆青的人物通讯与其他人物通讯不同的一点,就是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主人公的感情。本文以《一篇  相似文献   
29.
陈喆  薛国林 《当代传播》2011,(2):119-120,122
作为一种新闻叙事方式,视觉化新闻有利于增强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丰富人物故事的表现手段,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穆青在多年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提出的新闻视觉化理念和新闻叙事形象化、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以及注重细节描写的操作原则,突出新闻的实用性和传播效果,易于理解和运用,在中国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  相似文献   
30.
殷成明 《青年记者》2003,(11):18-19
2003年10月11日凌晨,82岁高龄的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路程,与和他长期并肩战斗的同事们永别了,与万千尊敬他的青年记者们永别了,与他倾注一生的新闻事业永别了……一位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新闻界老前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北京几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