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6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32.
穆青新闻作品,最有成就的当推人物通讯。对白描手法、典型细节、散文笔法等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使其作品极具"形"的魅力。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勿忘人民"等写作理念,使其作品在内质上具有深厚的蕴意。形质俱美使穆青人物通讯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33.
新华社人才工作的优良传统 1937年参加革命的穆青,到全国解放时已是新闻界老资格的领导干部。他33岁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38岁任新华总社副社长,61岁出任新华总社社长。他在主持新华社工作10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使新华社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中,迈出了决定性步伐。  相似文献   
34.
穆青同志一生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和舆沦引导工作。1956年,针对有记者对写问题报道有顾虑:“问题总是很复杂的,在未解决之前,既无办法又无经验,不好报道。”穆青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5.
穆青传》全书的鲜明主题,是一个“爱”字。作者张严平以女性记者的细腻笔触,将穆青“爱”的萌芽、生长、盛放的点滴历程娓娓道出。仔细目览这位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充满爱的新闻生涯,笔者对新闻人的爱有一番彻悟。  相似文献   
36.
陆永稳 《新闻世界》2009,(12):111-112
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7.
民族同题历来是关系多民族国家兴衰安危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决定了民族报道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8.
宋之的创作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三位作家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报告文学经典之作,并都曾以其厚重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短篇报告文学经典突破了通讯报告的一般模式,为当代报告文学的文体探索树立了优秀的"范式",具有穿越时空的审美意义,尤其对当前报告文学创作"抑长扬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张豪 《青年记者》2012,(20):52-53
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其新闻作品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读后难以忘怀,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他何以能写出这样的优秀作品?为何在新闻作品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却少见这样的精品?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缺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则是一个重要原因.穆青之所以要写通讯报道,是因为"多少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  相似文献   
40.
穆青的人物通讯存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一是情节性很强,讲求细腻动作的缀结与连贯,采撷生动活泼的词汇连缀细节;二是皴染化特征,通过铺陈典型的琐碎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反复的烘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