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831篇
科学研究   646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60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128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102.
当今泛娱乐化时代,资本乐于像流水线一样地包装打造一批又一批的偶像。但在社会照妖镜之下很多偶像现了原形,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偶像们接连“塌房”:他们或三观不正,或文化素养低下,更有甚者突破法律底线违法乱纪。随着偶像“塌房”层出不穷,粉丝们对偶像的聚焦关注形成了事件信息的聚焦效应,因为立场和态度的不同形成争论,从而推动网络舆情向不同方向衍变。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在大众传播下偶像人设崩塌引起的网络舆情现状,并针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3.
戎蔚玲  卓芯羽 《传媒》2023,(16):56-57+59
当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渐成网络舆情的多发地、首发地,其简短、直观、快速等特性,催化和加速放大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酵。本文从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以及传播特征等进行分析,认为对短视频平台及制作方进行科学引导、依法监管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4.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5.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舆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高校师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他们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也是传播者。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师生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高校管理和引导舆情重要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网络舆情分析中哈萨克语情感词汇获取的效率,解决人工获取方式低效的不足,提出了情感词汇自动获取机制。根据哈萨克语文本语料特点,分析了情感词汇的特征规则,结合词频逆文档频率( TF-IDF),建立了哈萨克语情感词汇特征模板,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熵模型实现哈萨克语情感词汇的自动获取。实验表明,哈萨克语情感词汇自动获取正确率达到74.2%,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7.
结合实际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在分析社交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网络舆情传播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传播概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以信息风险感知为主的传播概率的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获知概率的大小对舆情传播规模、弛豫时间均有影响;而信息风险感知的大小对舆情传播规模的影响不大,对弛豫时间的影响较大,究其根源在于信息风险感知直接决定了传播概率的取值,而传播概率直接决定了网络中传播者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8.
随着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非法传播、提取,恶意篡改和伪造网络图像舆情信息成为舆情信息传播环节的最大安全隐患之一。基于数字指纹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将混沌序列加密算法嵌入水印形成数字指纹,从而设计一种新的基于传输系统的图像舆情信息安全体系。经实证研究,该体系能有效防止图像信息的非法传播,避免其被恶意篡改和伪造,并能甄别其真伪,从而增强网络图像舆情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9.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具有多元化及追求个性的特点,与互联网高速发展共同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产生主体特殊、传播平台多样、表达内容多元、发展速度迅速的特征,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中还存在责任主体模糊、制度缺失、手段落后、渠道不畅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及引导机制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0.
李萍 《现代情报》2015,35(4):61-64
规避群体极化是预防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重要策略。本文针对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过程中的催化效应,从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舆论的引导体系、互联网管理体系及网络队伍建设四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预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