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吴玲 《科技档案》2000,(1):25-26
  相似文献   
42.
共振效应最初是一种物理观念,后来人们把系统接受外界激励而成倍放大能量的现象多比喻为共振效应.苏州园林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它与建筑、文学、哲学、美学、绘画、音乐、戏曲、雕刻等各个艺术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互相影响而又互为己用,彼此吸收长处从而达到美的多元化和最大化,这种关系很像上文提到的共振效应.文章认为,艺术与苏州园林的共振效应(以拙政园的“小飞虹”为例)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心理的综合影响,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精神的共性,对艺术与园林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从文学之缘、音乐之妙、书画之神、昆曲之韵、道家理想五个方面,以小飞虹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从小视点逐渐转向大视野,从而为理解苏州园林与艺术的共振效应勾画了一个立体的、多方面的视图结构,以此来探讨文学、绘画、音乐、戏曲、哲学、美学与园林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43.
宋敏 《现代语文》2008,(11):61-62
1.背景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独特景致的文章,是一篇内容相对抽象的“老”文章,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它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44.
<正>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体有以下几个优点:一、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5.
46.
47.
一、拙政园 红尘闹市烦,清静隐田园。名成利就后,自建小江山。  相似文献   
48.
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的园林的经典佳作,走进课文前,我再三思考:我们的学生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环境之中,被称之为"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动画片的影响有时超越了父母和教师,他们的自我表达不是文字,而是影像,如果直接进入叶老的作品,我们的学生也许领略不到其中的魅力。于是,我决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看、写、比、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9.
李智   《广西教育》2013,(42):56-57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该课文,容易使学生觉得毫无趣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去学习。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50.
说明文阅读教学担负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以及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能力的重任。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共识,各国面临着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在这种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目前有不少老师对说明文教学重视不够,认为说明文不值得花时间去钻研品味,对待说明文阅读教学,或只是蜻蜓点水;或只注重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