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8篇
  免费   36篇
教育   2522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2.
秦星 《华章》2011,(11)
苏轼的一生,尽管命运多舛,却不因仕途的一时通达而沾沾自喜,亦不因被贬官流放就心灰意冷;尽管理想与现实严重脱离,远大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苦闷,却不曾真正遁世;尽管慨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却没有沉沦,而是超然乐观、自得其乐.这一切,在苏轼众多的词作中多有体现.苏轼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53.
苏轼在文章改革上,采取的是"以四六为文"、"以文为四六"的办法,将四六对句运用于散行之文中,在古文创作中融入用典,把"道"与四六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四六内容的贫乏。在苏轼的影响下,宋代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色,即章奏表启类作品多用四六,其他文章多用散体,实现了骈散共存。  相似文献   
54.
如何开发学生脑中那一个密封的古诗大宝盆?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从三大方面一起施行,效果比较好。一.给学生编辑古诗文名家生平的故事,作专题学习。古代散文家,我首选唐宋八大家苏轼等人,古代诗人,选择李白、杜甫、刘禹锡、范仲淹、辛弃疾、陶渊明、王维、王勃、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编辑他们的生平故事。当学生熟悉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作者和古诗  相似文献   
55.
《同学少年》2011,(2):52
我们在各种媒体上,时常会发现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如果知道了"明日黄花"一词的含义,就不会写错了。"明日"非"昨日"  相似文献   
56.
苏轼与司马光军事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队是国家重要的专政工具,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定的主要力量。在宋代积贫积弱的国情背景下,士大夫普遍关心军事问题,文人谈兵在宋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苏轼与司马光作为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经历。把熙宁变法时期同为主要反对派人物的司马光与苏轼的军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军队的地位与作用、军事策略、军队建设与军事训练等重大问题上,既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见解,也有不少不同的观点主张。事实证明,不管是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还是在旧党执政时期,在关系国家大是大非问题上,苏轼并不党同伐异,"惟温是随"。  相似文献   
57.
元祐时期是苏轼仕宦的巅峰时期,苏轼在新旧党的夹攻之中,纯文学创作渐少,实用性文字增多,内容繁富,其军事思想值得关注。对苏轼元祐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两任边州所提出的具体军事对策和针对性举措,针对鬼章被擒所提出的"和、战、守"三者辩证关系的方略,以及针对辽和高丽提出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8.
蒋泽洪 《课外阅读》2011,(7):259-260
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  相似文献   
59.
苗小利 《课外阅读》2011,(1):190-190
词,曾经被称为“诗余”,只不过是“娱宾遣兴”的伎艺,难登大雅之堂。北宋之前,词的题材脱离不了送别、男女恋情之类,于是便有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的出现,在突破词的韵律束缚的同时,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山川景物、纪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大量写进词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使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由娱宾遣兴的工具成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因为苏轼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成就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豪放、婉约、清旷、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60.
北宋词人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并没有开创豪放词派。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集前人词作之大成,在继承“言情”词作的优秀传统基础上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大胆革新。豪放词的创作只是其革新词坛的一个方面。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以诗为词”,扩大题材,提高词品,拓展词境,使词摆脱了作为音乐附庸的地位,使词成了可以和诗歌比肩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