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吕紫剑     
蒋文 《武当》2005,(2):38-38
吕紫剑生于1893年,藉湖北宜昌市,武林世家,早在湖北国医学堂毕业,行医于申、汉、渝,治病救人,行侠仗义。先生一生追求入卦武学。造诣精深,堪称一代宗师。先生的门徒数千,都是国内外知名人士,先生深得内家养生秘诀,现年111岁,思维敏捷,动作灵活,每日行拳走腿,以如往常。书法绘画、著书论拳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2.
发愤著书——浅论中国古代作家创作发生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敏  姜磊 《科教文汇》2012,(10):67-68
作家产生创作的原因很多,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对中国古代作家创作的发生进行了具体阐述,在他之后的文人对"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司马迁那里,"发愤著书"的命题脱胎于"穷愁著书",是"穷愁著书"的升华。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发愤"和"著书"两个词的语境出发,展开一种历史语言学的追踪,以此为前提,所谓"发愤著书"只能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由圣人完成的活动,这决定了它的神圣诗学内涵——借助叙事形态重新恢复人作为信仰者的身位,最终期望到达对天人性命之道的领悟。  相似文献   
14.
在经师与君主的共同推动下,经学成为汉代文化的主流,经师及君主也成为汉代思想及文学建设中的权威。经师及君主以经学干预文学,不但对朝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支配着文学价值观的生成,乃至于经学成为文学思想表达的最高准则,文学追求的最高标准。汉代是宗教神学信仰的时代,汉代文学创作的走向及文学批评的提出与礼乐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序》是汉代诗学的重要收获,近年来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诗序》视为汉代经学视野下的诗学理论,是汉代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收获。辞赋是汉代最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家在从事辞赋创作的同时对辞赋进行了理论探索及批评。司马相如提出了"赋迹"、"赋心"说;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论断;班固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汉赋的来源及内容与形式等。除此之外,班固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思想提出了批评。司马迁的文学批评及理论主要保存在《史记》之中。司马迁以六经为价值评判尺度,对历史上的文学家进行了文学批评,并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在司马迁的进一步阐释下,"发愤"作为专用名词列入了文艺理论的殿堂。王充的文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衡》的篇目中。王充从文章批判入手,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批评理论,王充的文学批评及主张对后世文学理论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书中的司马迁,都是以一种爱憎分明,敢怒敢言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有坚韧的意志、独特的个性;他能忍辱含垢、孜孜追求理想。他就是一个硬汉子。如果没有李陵事件,就不会有我们所认识的司马迁。尽管历史对待李陵事件看法不一,但失败投敌确实是为人不齿。据史书记载,对待打了败仗并且投降敌军的李陵,汉武帝深恶痛绝,不管李陵孤军深入、...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著书立盲”说是在继承《春秋》的笔法、拓展楚辞发愤抒情内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司马迁“著书立言”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视点;坚持文学的现实批评精神,尚真求实不虚美,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罪恶和各种弊端;打破世俗观念为小人物立传,弘扬普通人物身上的正义之气。  相似文献   
17.
叶九皋 《班主任》2005,(5):42-4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新的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欣赏教育"的理念更是大行其道,大有深入人心之势.有关专家为此著书立说,巡回演讲,引起不小的轰动.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在对这种教育理念深表叹服的同时,却又有着深深的忧虑:我们对孩子真的是缺少了"欣赏"吗?如果说"欣赏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两堂课,那么,我们的孩子更需要补的是哪一堂课呢?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纪昀作<阅微>时所用的"著书者之笔"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重信实,排斥想象与虚构;重白描,不事藻绘,造语多议论;继承并改造了六朝笔记写法,使小说带有杂说色彩且叙事视角灵活随意.并与<聊斋>的"才人之笔"作了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9.
第一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人生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人生观同源于儒家,但表现了不同的取舍,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具有积极意义人生境界的极致,抑此而扬彼是不恰当的。第二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文学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观虽皆标“发愤”,但却具有不同内涵:屈原强调先知超前意识与世俗平庸的冲突,司马迁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屈原将文学看做超功利的、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司马迁则认为文学是功利目的的载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司马迁将屈原“发愤”说对黑暗现实“怨”的内核发展为对封建专制的激烈反抗和尖锐对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 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之感情。2- 范围的拓宽。不少作者从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把它应用于小说创作中。3-“发愤”之作冲破“中和”思想,表现出与世抗争的精神。清代发愤说,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