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古往今来,书出无穷,著书似乎是体面的事,明代名士风流就有"起个号,刻部稿"的时尚.然而,有书出版就可称为"著书"吗?未必.个中说法,且读清人郑献甫的<著书说>.这是一篇不起眼的短文,收在作者的<补学轩文集>里.文中提出衡量"著书"的唯一标准,即所著之书必须是"前所未有,后所不可无".平平淡淡两句话,意蕴深刻,警世正俗,万古不磨.  相似文献   
62.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63.
“发愤著书”说在唐宋时期的新发展。以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影响最大。陆游、辛弃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发愤著书”说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4.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机”。从屈宋的怨尤悲愤,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到建安风骨的“梗概我气”,中唐新乐府的“风雅比兴”,以至明末遗民的亡国之痛和晚清救亡之志士的抒怀,“言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诗言志”系统理论的三个递进层次:“诗以言情”说、“发愤著书”说、“穷而后工”说。  相似文献   
65.
司马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创作实践,总结前人著书立说的普遍现象,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他认为作者郁结忧愤,有感而发,就能创作出批判黑暗现实、反映生活本质、充满真情实感的名篇佳作.发愤著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桓谭、王逸、韩愈、欧阳修、李贽和归庄等人都赞同和阐发这一理论,使之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清代作家曹雪芹历经"十年辛苦不寻常",铸就了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毛泽东甚至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7.
正一、阅读一个故事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68.
胡奉三是清末民国期间著名的武术家,他创出有别于戳脚招式的戳脚文趟子拳,他的文趟子拳也填补了东北没有拳法源头的历史。胡奉三的贡献,使他成为东北地区武术界代表性人物[1]11。  相似文献   
69.
幕府著书是清代图书编撰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简单回顾了清代幕府著书的历史,重点论述了清代中期幕府著书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背景,指出了幕府著书的著作权问题.  相似文献   
70.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司马迁如屈原,在茫茫暗夜,仗长剑仰望星空,不屈的灵魂时时闪烁出悲愤的电闪雷鸣,惊世骇俗,光耀尘寰!他不拘《春秋》之义,奋笔疾书,横扫人间不平,刻画了许许多多的悲剧人物,满腔的悲愤充溢于字里行间,而昂扬向上的生命意识也迎面扑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