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1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诗经·秦风·蒹葭》中,营造了一幅朦胧唯关的画面:似幻疑真的伊人,对伊人魂牵梦绕的主人公。在深秋空寂悲凉的特有氛围中,创造出一种苍凉缈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82.
我在读的书     
《中文自修》2009,(10):31-31
《水中之月——中国现代禅诗精选》这不是一本年轻人随随便便就可以读懂的书,却又是一本年轻人确确实实应该读一读的书。书的编选者说“简单的生活,单纯的心,才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乌托邦;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才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恬然。  相似文献   
83.
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们进行心灵交流、互相沟通信息的桥梁,而且语言的格调、品味直接决定着作文的品质。读李白的诗歌,我们总想到飘逸、浪漫和夸张,读杜甫的诗歌,我们总想到沉  相似文献   
84.
古人孔颖达在《乐言》疏上写道:"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道出了情感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学是多元性的,但每篇课文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音乐正可以更好地诠释这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素养、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5.
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视角看《蒹葭》的两种英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朱永生提出的四种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了定量分析法,借助于一定的统计数据对《蒹葭》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主位推进模式的阐释及其在《蒹葭》中的实际应用,发现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视角来看,理雅各的译本比许渊冲的译本更加准确、忠实。这也进一步肯定了主位推进模式在诗歌翻译方面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87.
陈再平 《科教文汇》2010,(17):58-58
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了《蒹葭》主旨的几种代表性看法,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以期对《蒹葭》主旨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8.
有一次,清晨行走于草坪间,见草上,还有路边迎春花的枝条上满是露珠,玲珑透莹,那草那枝似乎灵动欲舞,想起温庭筠的诗句“露珠犹缀野花迷”,不觉为之驻足。我们的诗人很早就着迷于露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凄美的白露,《诗经》时代就让他们咏叹不已。  相似文献   
89.
诗词包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人。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后一直客居于此,其姿容美艳,性聪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世人称之为"女校书"。这首绝句前两句写送别时间地点景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90.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