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3 毫秒
51.
蔡和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和森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在认真研究中国国情、汲取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构想。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政治基础,没收外国在华资本及本国资本家大企业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基础的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落后的中国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农村个体经济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中国民族独立富强的两个途径:一是与苏俄、德国结盟,二是在主权独立完整前提下,引进外资,争取外援,自动开发中国实业。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立足国情,不照搬外国经验。他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已初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52.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在今天已成为了常识。但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获得这个认识,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中,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就曾经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但却被以往的研究者们忽略。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蔡和森在此问题上的贡献作出客观的评述,以展示历史的真实。一、最早意识到并提出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1921…  相似文献   
53.
从1927年5月下旬到党的“八七”会议前后,蔡和森提出并坚持了“以暴动对付暴动”策略,这一策略是我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这一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以暴动对付暴动”策略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本文指出了这个不同并进行评析,这对于深入认识蔡和森在大革命后期的政治主张,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4.
葛健豪,又名葛兰英,1865年8月1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荷叶桂林堂(今属双峰县),1943年3月16日病逝。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及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蔡畅的母亲。五旬求学长沙并伴子赴法勤工俭学,被传为佳话。当时舆论界称誉她是廿世纪“惊人的妇人”。  相似文献   
55.
近20年来对蔡和森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蔡和森思想的渊源、社会主义思想和建党思想等方面。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墨家思想和湖湘文化对蔡和森思想产生了影响;蔡和森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都具有重要价值;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6.
陈香玉 《科教文汇》2007,(8Z):145-145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社会发展史。文章从三部分展开论述,系统地介绍了该书。  相似文献   
57.
蔡和森对党的组织原则的探索,经历了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夕到八七会议之前强调集中制,到八七会议之后强调党内民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同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相适应的。但总的看,如何实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是贯穿蔡和森对党的组织原则的探索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58.
59.
1921年1月,27岁的毛泽东对探索国家出路问题发表了重要见解。这特别体现在1月1日、2日他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和21日给蔡和森的信中。在此,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针及应采取的方法,明确宣示:"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两次发言和一封信,所承载的思想重要而精辟,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令人感慨与深思。  相似文献   
60.
《档案与史学》2008,(12):3-3
1919年12月,湖南人民掀起的“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进入高潮。为使驱张运动的声势走出湖南,获得全国人民支持,青年毛泽东决定亲率“驱张代表团”前往北京。途经上海时,毛泽东看望了正待由沪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同志。时为1920年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