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2篇
教育   780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61.
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是指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对自己归属与中国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寄托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觉维护中国利益的行为取向。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中国认同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方式。  相似文献   
62.
李察 《科教文汇》2011,(34):93-95
凯特·肖邦的《觉醒》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部代表作,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从女性与自然的亲近性入手分析女主人公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内因与外因。此外,小说中的多重意象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3.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64.
《喜福会》是女性主义作品的一部代表作,意在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华裔女性在特殊生存环境下,对女性自尊的追求。本文以女性主义意识为源头,分析女主人公们在不同时代所遭受的来自男权主义的压迫及她们逐渐走向反抗的过程,揭示她们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自由解放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65.
<正>主持人语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上上下下为这轮改革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当我们回望这轮改革的时候,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十多年来我们有许多地方许多教师将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混为一谈了。大家其实都清楚,这次课改的动机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互为补充,以实现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地方和学校尤其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当然课程改革不只是一件技术活,更重要的还是理念的、思  相似文献   
66.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关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班于1899年发表的最具争议的一部中篇小说.出版不久即遭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觉醒》开始受到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采用女权主义视角研究这部作品。近几年,一些美国批评家开始注意《觉醒》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但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文章旨在从自然主义视角探讨《觉醒》的自然环境的自然主义象征,人物性格的自然主义体现,以及故事情节的自然主义发展。这三个方面被完关地交织运用于小说之中,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体现小说主题:主人公徒劳地寻求自我.从而更好地论证小说的自然主义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67.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68.
艾丽丝·沃克(1944—),美国当代著名黑人长篇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以及文学评论家,著作丰富,并受到世界文坛的认可。尽管其开创性的书信体小说《紫色》饱受争议,但本书使其一夜之间成名。《紫色》是一部根据女性主义来分析黑人女性救赎之路的小说。凭借此书,艾丽丝·沃克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然而,当时该书在美国国内外评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褒贬不一,颇具争议。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是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及成长经历,阐述艾丽丝·沃克女性主义在《紫色》这部小说中的体现,并从超验主义,女性同性恋关系等较为新颖的角度进一步探索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69.
以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常常是以维护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为主,而黑人则要通过一系列的艰难抗争才能使自身的权益得到维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截止目前,对于黑人形象的描述已经不在少数,它所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心声,本文主要结合黑人经典文学作品《根》来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意识觉醒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0.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之间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反映出第三世界妇女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斗争的现实。基于此,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喜福会》,探讨四对美国华裔母女对多重压迫的觉醒和她们如何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压迫下进行修正和建构自我身份,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