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1篇
  免费   5篇
教育   1903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24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余光中是在反叛传统的诗歌理论,不断吸纳中西诗学观念中有益因素,溶进时代与民族的特性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出时间、空间与人生相协调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2.
元好问论诗推崇"中州英雄气",追慕韩诗雄健高古的风格。其五古、七古多追摹韩愈,并善于烹炼百家,能融汇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优长于一炉,形成他清雄顿挫、奇崛而不雕镂、巧缛而去绮靡的诗歌新境界。  相似文献   
33.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诗派”和“现代派诗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曹万生先生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厚实的材料和深刻的理论研究而具有开拓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收获。它一方面加强了中国现代派研究的某些结论,  相似文献   
34.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卡尔维诺诗学的核心是“空间”,他借助空间性意象来阐述诗学理论,其空间意象有并置和生成性的特点,卡尔维诺的空间诗学经历了从封闭空间走向开放性空间的转变,从将空间作为场所到将空间作为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6.
张慧茹 《海外英语》2011,(5):185-186,191
译文文字本身或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不能完全决定译作的"再生",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使译文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主流的诗学要求。并且在主流诗学与译者个人诗学中做出协调。该文通过对张若谷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译本和孙法理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诗学方面探讨诗学的操纵对译者策略的选择,文本表达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夏吟 《文教资料》2011,(11):4-5
"诗言志"长时间、全方位、多角度影响了我国古代诗论,本文从"诗言志"的内涵出发,展开"诗言志"对我国诗论深远影响的论述,说明"诗言志"是我国诗论对诗的本质、创作方法、风格、社会伦理色彩探索的逻辑起点,成为我国诗论的经典性线索,也为我国诗论发展带来了开放性空间。  相似文献   
38.
本文首先对鲁迅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就鲁迅作品的黑、白、红等系列的色彩表达及其特征作出阐述,从中钩沉鲁迅的色彩诗学,进而总结文学家鲁迅的色彩品格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9.
冰心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作家和翻译家。她不仅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实践中去,还积极地对翻译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她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诗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文章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视角,冰心翻译的《吉檀迦利》为例,探究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冰心翻译活动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40.
目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颇多,但对诗歌语篇连贯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从传统修辞之类的衔接手段来探讨。而诗歌作为一种高端语言艺术,其语篇连贯的生成(作者)和理解(读者)不是单靠语言形式上的衔接,而需语言使用者(作者/读者)极大限度地调动其心理连贯机制,激活相关百科知识才能有效完成。从认知诗学的研究理念——促成更好的作者和读者,以Langacker的意象识解理论为指导,围绕认知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进行语篇连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