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篇
  免费   5篇
教育   1905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26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尤丹丹 《大观周刊》2012,(25):25-25
韩愈.推崇李白、杜甫,有着李白式的浪漫与想象和杜甫式的精思与沉郁。同时又能够另辟蹊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雄豪奇崛的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这篇“论诗”之作中诗人使用的各种自然界的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韩愈诗歌的特色及他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992.
叶燮诗学表现出理论的自觉:一是理性特质,二是主张立足于"变"而正、变统一,并在宇宙观层面论证"诗变"和"天地运行"规律的同构关系。叶燮按照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立体审视方法,论证"诗变"发现与诗论家的素质、"诗变"认识与诗学方法的关系。使"诗变论"从对文学活动现象变化的认识到对诗变因素、原因和诗变原理的探索、总结,最终达到对"诗变"的规律性论证。  相似文献   
993.
平列式写景诗源于南朝“体物”诗学范式与景物审美独立化风潮的交融,并最终成熟于杜甫绝句之中.相对于以主观性内容和连贯性结构为主的传统诗学范式而言,平列式写景诗所特有的客观化内容属性与主题统摄式扇形结构均是极有意义的创新与突破,它的演进历程及其与主流诗学范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中国古典诗史进程的内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作者力图通过解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展示诗歌解读中的想象力运作过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存在幸福、死亡和崇高三重解读。首先,幸福与温暖是这首诗的前景色,而海子隐秘传达出来的死亡意识则是其底色,两者天衣无缝的结合正是此诗卓越所在。综合前景色和底色,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悲悯大同情的海子,这又构成了此诗的崇高解读。  相似文献   
995.
“元影像”首先是回归影像本体的影像,“元影像理论”则是从根本上探讨影像诗学——也就是影像本体编码规则的理论。影像本体的本源是心灵。让观看回到内心,让影像重归本体,让摄影成为摄影,如此建立的是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摄影流派。  相似文献   
996.
“麦地”、“卧室”和“乡野”三个诗歌意象,是20世纪现代汉诗的空间诗学符号.诗歌中的“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人事发生场景,不仅是偶然的诗歌装饰性需要,更是一种人文性空间想象.诗学空间也不仅仅是一种本体诗学意义上的修辞选择,它深刻地受制于诗人的文化立场和哲学观念,并呈现为一种文化诗学.诗歌中的“空间”符号,成为我们透视诗人心灵场景和时代文化景观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997.
我国诗学就其展开过程和审美形态看,属生态型诗学,其根本精神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诗歌情感的发动,诗歌意象的生成,到诗歌意境的创造,中国诗学正展现出创作主体的生命与自然客体的生命相互感发、情意融通、精神契合的过程。传统哲学,包括儒道佛的思想在构建我国生态型诗学中的根基作用,其内在理路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的"气"的层面上,万物一气化生,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互相感发;在道德的"仁"的层面上,万物一体同仁,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情意融通;在超越性的"道"的层面上,万物"道通为一",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超越皮相,达成更高层次的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998.
2009年11月20-21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从多维视野中研究闻一多新诗创作、理论和批评,发掘闻一多诗学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会议的主题没有局限于以往单方面来解释闻一多人生和精神的传统思维模式,而是将他置于20世纪民族国家的理想建构和新诗现代化转型的话语谱系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梳理和反思其人格精神内涵的变化历程.另外,对闻一多学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再研究,成为闻学研究交叉性和互渗性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兼有相关知识的学术视野,运用学科互补的优势拓宽研究思路和学术领域.此次会议还改选了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的理事会.  相似文献   
999.
对汉代《诗经》阐释中所形成的诗学理论,学术界长期以来习惯从经学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相对立的立场出发,对其做出否定性的评价。针对这一倾向,笔者认为,在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中,必须坚持这样的理路与方法,即突破经学与文学、政治与教化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到先秦两汉的历史语境中,以"知识与意义的双重关注"的立场,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充分肯定汉代《诗经》阐释诗学理论作为一种《诗经》解释系统和诗学系统的存在价值和合理性,并在中西诗学的大背景下予以审视,以充分发掘其理论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00.
"境界"观是王国维诗学的最后价值归属,作为王国维诗学整体的核心价值范畴,"境界"观有两个诗学支点,即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思想与艺术美学观念。在这两个方面,他都强调"修养"的重要性,指出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生命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