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49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相对枯燥,很难激起学生兴趣.由于文学与美学具有很多共性,实践证明,可以用诗意化的美学思想为指导对《文学概论》实施理论教学.本文对实施诗意化《文学概论》理论教学思想的必要性及其建立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激发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兴趣,促进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2.
笔者所谓诗化教学,简言之,就是语文教学的整个流程要充满诗情画意。它既引领学生开发性地接受文本内容的诗意美和写技的艺术美,又激赏学生重建更诗意、更艺术的欣赏美和写作美。一.诗歌诗以诗教法  相似文献   
53.
创造诗意     
生活是一首诗,诗中有画;生活是一幅画,画中有诗。在校园生活的这个舞台上,每一个学生以情感为画笔,用青春与激情作颜料,真诚地涂抹着生活的色彩;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情感为纽带,用真情与关爱作养料,用心呵护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于是,平淡的校园生活因他们生花妙笔的挥洒和我们充满期待的培育而变得诗意而美丽。  相似文献   
54.
课改了,语文课该如何上?教师既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也不能纯粹作为旁观者,一味放手让学生讲;或者“爬黑板”每节课只是以题的形式出现,讨论交流,这样的语文课,单调乏味,学生讨厌,原本很唯美的语文被无情的撕碎,割裂,变得索然无味。怎么上?我认为在课改浪潮下,语文课更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用发展的眼光来上课,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55.
曹津源 《语文天地》2011,(16):61-64
(接上期)必须承认,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多维性,反映这样的多维心理才能是真实的、有个性的命题。今年的命题延续这一去年的命题理念,值得我们关注。例如今年既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咸宁题)这样的"励志"题,也有《示弱挺好》这样让考生一吐真言的佳题。这  相似文献   
56.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如此说道:"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何把学生从由于应试而造成的冷漠、压抑、紧张、恐惧中解放出来,让诗意的清泉浸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教者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呢?现以《赶海》这例,做些许尝试。  相似文献   
57.
2011年2月26日下午,有幸聆听了新教育资深榜样教师陈美丽的一个专题叙事《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感触良多,尤其是陈老师在叙事中所引用的几个数字,随兴而发的几句细语,使我对新教育、对新教育人、对新教育的行为,有了更感性更真实地了解。  相似文献   
58.
俄侨大规模聚集在哈尔滨的时间,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50年间,随着中东铁路管理权的变迁,俄侨的心理也相应地发生沧桑巨变:自豪、流亡心理、彷徨心态,这种心理的变化,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很好地诠释了"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59.
乔春梅 《教育艺术》2006,(10):42-43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为此,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诗意因素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诗意的语文教学往往很难把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被舍弃。而事实上,只要掌握方法、善于探索,诗意就会如汩汩清泉,滋润枯燥的课堂。  相似文献   
60.
郭伟 《现代语文》2006,(4):78-78
杰罗姆·罗森堡(Jerome Rothenberg,1931),美国诗人、理论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不断创新的诗人,他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内涵和领域,主张“从人类经验最广阔的领域去寻找诗歌传统”。他相信诗歌的力量,相信诗人可以通过诗歌来改变世界。为了让中国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2003年第5期《世界文学》对其诗歌和诗学进行了选择性的译介。从中可以看出,罗森堡的诗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探讨人与世界、与时间、与生存和死亡的广泛的联系。为了审察人的具体生存状况,他对精神和肉体、性别意识所带来的生存观差异等比较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